李夢陽
【作者介紹】
李夢陽(1472—1529),字天賜,又字獻吉,號空同子,慶陽(今屬甘肅)人,其父李正曾任周王府教授,故遷居河南開封。弘治七年(1494)進士,授戶部主事,遷郎中,曾一度下獄。十八年應詔上書,又因得罪外戚而下詔獄,詳見《述憤》篇的說明。
武宗即位,劉瑾等“八虎”恃寵弄權,諫官已上劾疏。夢陽請戶部尚書韓文伏闕力爭,韓文委夢陽草奏章,因被泄漏,韓文等皆被逐,劉瑾又摭拾他事將夢陽系獄,欲殺之,賴康海等說情而獲釋。劉瑾伏誅,復起任江西提學副使。
寧王朱宸濠謀反,夢陽因替他寫過《陽春書院記》,被御史劾為黨逆而遭逮捕,賴大學士楊廷和等營救,乃削籍回家。
他在政治上屢經風波,五次入獄,由于與外戚、宦官的斗爭,使他名滿天下。在文學上則以復古為號召,與何景明等倡導復古運動,影響很大,世稱前七子。這一文學運動的產生,自有它的歷史原因,也即對臺閣體的反擊。他在《物理篇》中,攻訐“宋人不言理外之事,故其失拘而泥”,即不滿宋人的僵涸迂執。因此,他主張抒寫真情,還說真詩在民間,文人學士不過有韻之言,談不上詩,原因就在“出于情寡而工于詞多也”(《詩集自序》)。他自己身體力行,寫過諷喻時事和揭露現實的作品,像《經行塞上》等,就頗具深意。這同時表現了他憨直的個性,所謂“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
但由于倡導復古,高求目標,作品便多模擬的痕跡,在語言的使用上就很明顯。后人評價因而紛歧,但如錢謙益在《列朝詩集》中說的“牽率模擬剽賊于聲句字之間,如嬰兒之學語”,還說“先輩讀書種子,從此斷絕”,就太偏激了。牧齋在《列朝詩集》中的選詩評詩,偏見原深,不獨對夢陽是這樣。沈德潛在《明詩別裁集》中說:“而錢受之詆其模擬剽賊,……吾不知其為何心也。”在《說詩晬語》中又說:“此為門戶起見,后人勿矮人看場可也。兩人(李、何)學少陵,實有過于求肖處。錄其所長,指其所短,庶足服北地(李夢陽)、信陽(何景明)之心。”這是持平之論。
李夢陽生活在明代中葉,他的詩歌作品,正是從臺閣體到晚明詩派的一個過渡,起了長江后浪推前浪的作用。
上一篇:《方孝孺》詩賞析
下一篇:《楊慎》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