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子無孫一病翁,將何筋力事耕農。
官家不管蓬蒿地,須勒王租出此中。
這是一首反映農民疾苦的詩。
傷,傷感。硤石縣,故址在今河南省硤縣東南。唐朝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爭斗激烈,朝廷上下,軍閥之間,連年征戰。各種政治力量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保證他們的軍費開支和享樂,都在拼命壓榨農民,橫征暴斂到了挖地三尺、雞犬不留的地步。此詩所寫的硤石縣病叟,就是生活在這樣一種嚴酷的時代背景之下的。
第一聯,詩人首先集中筆力,通過“無”“病”“翁”幾字,客觀具體地描寫了這一孤獨老叟極度的潦倒和困苦?!耙蚬┱緹o桑柘,為點鄉兵絕子孫”(《亂后逢村叟》),硤石縣病叟原來溫馨的家庭、親人們,也可能是被戰爭的災禍吞噬了,死者已已矣,只剩下一個無依無靠、殘邁多病的風燭老人,自己尚且朝不慮夕,生活難以料理,需要人們的憐憫和照顧,又怎能有氣力去從事艱苦繁重的農業勞動!詩是緣情而發,又是以情動人的。詩人這里把硤石縣病叟的孤老病苦寫到了極致,不僅在讀者心里造成一種濃厚的悲劇氣氛,引起讀者的同情和共鳴,同時也為后邊揭露統治者的殘暴肆虐做好了鋪墊。
第二聯詩人筆鋒一轉,直接去寫統治階級的橫暴和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壓迫及削剝。由于沒有最起碼的勞動力,這位硤石縣病叟僅有的一小塊薄田已荒蕪得長滿了蒿草,但是那些黑心的“官家”不管這一切,“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后尚征苗”(《山中寡婦》),他們硬是要從這個病老頭子和這塊荒地上勒索出他們封建王朝的租稅來。這里“不管”和“須勒”四字用得最為傳神、有力,看去通俗淺近,卻把統治者的蠻橫刁野、殘暴無情以及悍吏們的猙獰嘴臉刻畫得維妙維肖,真實、充分地反映了封建社會租稅壓榨的殘酷性和農民的無告苦情。“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硤石縣病叟無子無孫,地里長滿了蓬蒿,在這群悍吏的掠奪魚肉之下,其將如何?詩人雖未明白寫出,但弦外之音,實在令人心顫!
這首詩歌,采用賦的方法,直接寫來,夾敘夾議,卻能夠直中見曲,議而不空,生動感人,反映了杜荀鶴這類詩作的一般特點。
上一篇:謝朓《王孫游》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王渙《惆悵詩十二首(其九)》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