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望江南》原文與賞析
敦煌郡,四面六蕃圍。生靈苦屈青天見,數(shù)年路隔失朝儀,目斷望龍墀。新恩降,草木總光輝。若不遠仗天威力,河湟必恐隱戎夷,早晚圣人知。
這是一首感恩朝圣的曲辭。
任半塘在其編著的《敦煌歌辭總編》中說:“此首作者之心理動態(tài)在因路隔而失朝才數(shù)年而已,瓜沙人心依然東 ‘望’;此次 ‘新恩’ 因間道而獲臨,舉郡歡欣,或認 ‘天威’ 既在,瓜沙暫時尚得羈縻。今后倘再遭疏棄,則河湟西疆勢必全陷,用以警惕中朝。”
敦煌郡被六蕃圍困,郡中百姓苦守待援,極是艱苦,數(shù)年經(jīng)隔,差不多已失去了朝廷的消息,也失了朝拜圣廷的禮儀,只是在那里癡癡苦等,目斷千里,東望長安,盼著龍恩降臨。
朝廷的旨意終于降臨了,軍民歡悅,連郡中草木也放了光輝。這就是這首詞所反映的歷史事實。
辭中描寫了敦煌郡數(shù)年艱辛困守的苦處,也道出了“新恩”降后的舉郡歡愉之情,同時也對此郡的未來充滿憂慮之情。辭意極是懇切,既對圣朝天子感恩戴德,又不是一味歌頌,早晚要“圣人”知曉郡中危殆,但求知曉,不可或忘。著實寫出了城中兵士百姓當時喜憂交加的真實情感。
上闕,言敦煌之危殆及城中百姓東望龍庭的焦急心情。用筆簡捷,辭意懇切,意韻自然而不生硬唐突,頗有古風。另外,用詞結構明白自然,毫不造作。即便是 “目斷望龍墀”句因前后意思的銜接,也顯得極是情真意切,而絕無 “攀龍附鳳”的矯揉造作之嫌。
下闕,筆鋒陡轉。“新恩降”句與上闕之尾“望龍墀”接,承上啟下,使全辭起承轉合,雖曲折但不突兀,倒更顯得正應如此,自然而就。“草木總光輝”,寥寥數(shù)字,便狀出舉郡皆歡的情景,頗有大家手筆。接下來,卻不一味歌功頌德,而是歌諫結合,兩層意思連結得天衣無縫,既頌揚了圣朝天威,又呼吁了不可忘了敦煌的危殆,實是 “一句兩得”,很是簡練自然,著實可稱得上敦煌曲辭中的佳構名篇。
縱觀全篇,格律工穩(wěn),溫厚真切,連綿悠遠,渾樸無邪,頗見些功力。而之所以沒有造作生硬之感,乃在于它的一個“真”字,自是身臨其境者有感而抒。就這一點來說,是難能可貴的。這也正是整個敦煌曲詞的最首要的思想上也是藝術上的成就。
上一篇:《唐代民歌·望江南》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唐代民歌·望江南》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