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這首詩寫于唐肅宗李亨乾元元年(758),是詩人由于參與永王李磷起兵事件而遭流放夜郎(今貴州省東部),途經武昌游黃鶴樓時所作。本詩表現了作者游黃鶴樓聽到笛聲時,那種凄楚、悲涼、孤單、惆悵,同時又有些對統治王朝眷戀和對國家前途擔憂的情感。“一為遷客去長沙”,這里突出一個“一”字和“遷客”,是引西漢時直言敢諫、抨擊時政而遭權貴的讒言,貶官長沙的賈誼自比,表現了詩人的孤單和對自己不幸遭遇的不滿、憂傷以及無辜受害的一種憤懣。“西望長安不見家”,突出了“西望”和“家”,“望”在這里應該理解成“不時地回頭望”。意即走幾步一回頭,走幾步一回頭;“家”是指詩人生活過的地方長安,更主要的是指最高統治者所在地,表現了詩人雖在政治上受到打擊,但他時時刻刻都在關心著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流露出了他對封建統治者以及長安戀戀不舍、難舍難分、想而不得見的依依眷戀和惘悵的情感;同時也有對“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流夜郎贈辛判官》)那痛快淋漓生活的心酸自得的回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突出了“吹”字和“五月”。詩人登樓遠眺,長江一瀉千里、洶涌澎湃、勇往直前;而自己身遇不幸。這句雖沒有寫登樓,但我們可以從“黃鶴樓中”的“中”字,體會到詩人憑欄遠眺的眼中景和心中情,形成鮮明的對比時,那種復雜難言的心境,這時忽而聽到與“我心有戚戚焉”的笛聲,詩人感到解脫,感到理解時,欲哭無淚,欲悲無聲的特殊心情。
五月的江城,正值初夏,萬物綠葉叢叢,鮮花繁星點點,當然是不會有梅花的,更不會有落梅。但是由于詩人當時的特殊心情和《落梅花》那種凄婉的笛聲,“以我觀物物皆有我情”,在詩人眼里便仿佛看到了滿天飄落梅花的景象。梅花本是傲雪凜霜的植物,性情高潔、很美,也孤傲,給人一種生機,但不免有些凄涼。這正是詩人最好的寫照。梅花可喻詩人本身,也可喻心境,意即冷落的心境和蒼涼的景色相吻合,體現出詩人孤傲、凄楚的心境。這首詩的精華在后兩句:春色正濃而凄涼猶生,正以見其悲之切、眷之深、情之凄,非人生大動蕩者,不能有此情。
這首詩妙就妙在用笛聲來渲染愁情。雖叫《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但開篇不寫笛,而先寫人,寫人的心境。正是由于詩人有《落梅花》曲中所表現的那種情感,所以他聽來更覺得親切入耳,正是親切入耳,才對曲子理解的更透。《唐詩直解》所云:“無限羈情笛里吹來”,是很有見地的。借景抒情,前后情景相溶,天衣無縫,正是這首詩的獨特結構。
上一篇:李白《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五)》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