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
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清順治十七年(1660)農歷八月,詩人臨時充江南同考官,由揚州赴江寧(今南京),九月因病又渡江歸揚州,乃有此詩。這首七絕描寫的是深秋于江寧渡江時所見景物。詩的意境凄冷清奇,蘊含著詩人凄涼的心緒。
詩首句“吳頭楚尾路如何”,即暗示欲歸揚州之意?!奥贰?,實指江上歸路。此句有個難點即“吳頭楚尾”,應該多花些筆墨說明:“吳頭楚尾”原指江西,江西位于吳地上游,楚地下游,如首尾相銜接,故稱,正如《方輿勝覽》所云:“豫章之地為吳頭楚尾?!钡娙舜藭r身在江寧,而“路”于第三句已明指是“渡江去”,與“豫章之地”“寥遠不相屬”,該如何理解呢?這必須了解詩人的一個美學觀點,其《池北偶談》云:“世謂王右丞畫雪中芭蕉,其詩亦然。如‘九江楓樹幾回青,一片揚州五湖白。’下連用蘭陵鎮、富春郭、石頭城諸地名,皆寥遠不相屬。大抵古人詩畫,只取興會神到,若刻舟緣木求之,失其指矣。”他強調的是詩人創作重在靈感的爆發,此時想象力異?;钴S,既可狀眼前之景,亦可虛構情中之景,意中之象,對眼前之景物有所改造,以抒發性情。王維的雪中芭蕉圖與其詩即是。對這類詩畫不可以用“違反真實”加以指斥,應該體會其內在精神。因此“吳頭楚尾”亦屬于詩人“興會神到”之語,是其虛構之地,讀者不可拘泥于字面來理解,因為它不似某些人章句,“但作記里鼓也”(《漁洋詩話》)。此處“吳頭楚尾”實際是指代長江下游之南京。詩人之所以這樣寫,乃是一時的靈感,而且增添了詩的典雅之致。詩首句是設問句式,問“路如何”,旨在引出下句,故次句答云:“煙雨秋深暗白波”。深秋的江上,歸路煙雨凄迷,又值傍晚時分,江中白波被雨霧暮色所遮掩,已看不清楚。江上歸路的境界顯得陰晦迷蒙,與詩人此時的心境相吻合。古人本有“秋士悲”(《淮南子·繆稱訓》)的傳統,加之患病,詩人情緒郁悶,因此客觀自然之景亦被抹上主觀的愁苦色彩。
江上煙雨迷離,暮色陰晦,本不宜出航;但詩人歸心如箭,故欲趁江潮漲起之時,渡江回揚州去。揚州雖不是故鄉,但那里畢竟有自己的安樂窩,只有回到自己官署才能安心養病。第三句之“寒潮”又是“秋深”的意象。詩后兩句特別是第四句又對“秋深”之景作具體描繪:“滿林黃葉雁聲多?!薄包S葉”飄零,滿林鋪金;鴻雁南征,哀聲不斷。一著眼于江岸的視覺意象,一著眼于江天的聽覺意象,把深秋的蕭颯氛圍渲染得更濃重,充溢著悲涼之意。既然時已秋深,葉落雁歸,則自己亦該歸去了。詩在“雁聲多”中結束;而那“雁聲”又隱含催歸之意,有余音不盡之妙。
這首七絕結構頗具特色,前兩句與后兩句都是先抒懷而后寫景,或曰先虛后實,重在以虛引實,又以實證虛,虛實結合。而仔細品味,又發現每一句詩或情中有景,或景中含情,都是一個情景相融的小境界,從而構成全詩的深遠意境。
上一篇:王士禛《再過露筋祠》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王士禛《江上看晚霞(三首選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