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縣學記碑
在今蕪湖市第十二中學內大成殿(古稱蕪湖學宮或夫子廟)東側墻壁。全稱為《太平州蕪湖縣新學記》。北宋慶歷四年(1044年),仁宗皇帝下詔州縣立學。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蕪湖始建學宮,占地72畝,為蕪湖歷史上第一個高等學府,是文人讀書,祭孔的地方。崇寧二年(1103年)縣令林修奉詔廣拓學宮,由當時宋禮部尚書黃裳撰文,著名書法家、知無為軍的米芾書寫。現今,米芾所書的《蕪湖縣學記碑》真跡還在,而碑側行書石碑在清末就已佚失。碑文主要是記述崇寧元年(1102年),北宋朝廷下詔推廣神宗的“三舍選士”法,當時蕪湖縣令林修“奉詔從事”,廣拓學宮,并“率閭里子弟來就教育,推布教條考察之法”等。字體行書,筆力蒼勁,刻技精良。為米芾生平傳世杰作之一。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代散文〕 “蕪湖縣學記碑”豎立于蕪湖縣學宮的主體建筑大成殿東側。縣學宮辛亥革命后改為襄垣中學,現為第十二中學;大成殿則已成為十二中的圖書閱覽室。在大成殿兩側,豎有四種珍貴的碑刻。《蕪湖縣學記碑》是其中的一塊,該碑乃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米芾所寫。米芾,字元章,蘇州人,因長期寓居湖北襄陽,人稱米襄陽。米芾性情耿介,倜儻不羈,喜愛金石玉器。尤愛奇山異石。奇特的性格,助成了他在書法繪畫上獨有的風格。北宋崇寧三年,米芾知元為軍時游歷蕪湖,受到蕪湖縣令林修的熱情款待。當時,正逢蕪湖學宮重修竣工,林修便請米芾留字,于是米芾就寫下《蕪湖縣學記》。該碑書寫瀟灑遒勁,如龍騰舞,被公認為米芾書法代表作。蕪湖人習慣把《蕪湖縣學記碑》稱為“米芾宮”碑,因為米芾晚年曾任禮部郎官,而禮部郎官被人稱為“南宮舍人”,簡稱“南宮”,所以米芾有“米南宮”之稱。一些來自日本、東南亞一帶的的文化人士,甚至專門慕《蕪湖縣學記碑》而來蕪湖,都以面睹此碑而為快事。此碑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也就可想而知了。
(舒詠平)
〔民間文學〕 說起這塊碑刻,有一段傳說。北宋崇寧二年,蕪湖縣令林修奉詔廣拓蕪湖學宮,不日重修竣工,按理應立碑志事。縣令請禮部尚書黃裳作記,碑文撰好后,縣令派人千尋萬覓把全縣字寫得好的秀才都召來,但一試筆墨,都不滿縣令之意。這如何是好?縣令急得抓耳撓腮,心事重重,到外地請名家來寫,一是時間來不及,二是名家不一定愿意賞臉。正在縣令煩惱不安之時,手下人急匆匆地來報:“知無為軍的米芾大人來蕪游歷,已到縣衙外。”縣令一聽,喜出望外,臉上愁云一掃而凈,又恐聽錯,追問了一句:“可是那位書法名聞遐邇,性格奇特,人稱‘米顛’的米芾?”手下人答道:“正是! 正是!”縣令舉手加額,連聲說道:“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快請!快請!”接著,他急向門口奔去。由于太激動,過門坎沒注意,差點絆了一 跤,倒是米芾上前扶了一把,問及縣令為何如此這般兒。縣令抬頭看到米芾,果然名不虛傳:眉目清秀,風流倜儻,氣宇軒昂,縣令并未直接回答,先請米芾進屋,擺下洗塵酒宴。酒過三巡,寒喧一番之后,才提起書寫碑文一事,米芾聽了,淡然一笑,說道:“區區小事,何足掛齒。”縣令大喜道:“米大人能為學宮碑文潑墨揮毫,實乃本縣之榮耀。”酒宴之后,縣令吩咐下人筆墨侍候。米芾趁著酒興,拿起筆飽蘸濃墨,一揮而就,酣暢流利,無一敗筆。在場的人看了,個個瞪目結舌,呆若木雞。那碑文用筆俊邁,超妙天然,雄健清新,有沉著凝重,快刀利劍之勢。縣令待墨干,急令下人收藏,并又派人去找全縣最好的石匠,將字刻于碑上。據說,米芾手書學碑之體,也是他存世手跡中唯一真書。
(張孝康 整理)
上一篇:描寫《編鐘館》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蕪湖市》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