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
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
阿婆還似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
《遣興》二十四首寫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這里一首是論詩詩。論詩詩是中國古代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論詩形式。上乘的論詩詩要既能表現關于詩歌創作的精辟見解,又不失其詩歌的藝術特征;或者說要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詩歌創作的見解。這首七絕即是一首比較好的論詩詩。
此詩以自己的創作為例,倡導詩人創作應該具有反復修改精益求精的態度。詩人勇于修改本是古代許多詩人與理論家所注重的。曹植曾云:“世人著述,不能無病。”(《與楊德祖書》)這是指出創作要修改的必要性。杜甫自稱“新詩改罷自長吟”(《解悶十二首》),則表現了改詩之樂趣;明人謝榛亦云:“詩不厭改,貴乎精也。”(《四溟詩話》)這里說修改的目的在于“精”。袁枚對此有其真切的體會,詩頭兩句云:“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愛好”即追求詩歌的高境界;正因為立志高遠,所以創作態度要謹慎嚴肅,不可掉以輕心,草率從事,即“下筆難”。當詩的草稿寫出后要“千改”,即對詩的構思、遣詞、用韻等各因素反復推敲。因為他認為“人功不竭,天巧不傳”,“知一重非,進一重境”(《續詩品·勇改》),百煉剛化為繞指柔,只有經過這個加工過程,詩歌才能進入藝術的高境界。
如果說前兩句的體會前人已曾說過,不算新鮮;那么后兩句的比喻卻獨出心裁,妙語解頤,令人耳目為之一新:“阿婆還似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阿婆”系作者自比,因為此時作者已76歲高齡。“初笄(jī)女”,即剛成年的女子。老“阿婆”為何似“初笄女”呢?原來她非常愛美,又頗自尊,蓬首亂發是決不出頭露面的,一定要把頭發梳得云鬟高聳,一絲不亂,打扮得漂漂亮亮,才允許別人觀看。這是比喻自己雖然是功力純熟的老詩人,亦要像初學作詩者一樣認真嚴肅,對詩稿要“反復改正”,以去掉“瑕疵”(見《隨園詩話》卷三),才可供人欣賞。這兩句詩的比喻,不僅使前兩句的感受形象化,同時增添了詩的情趣,避免了以議論為詩的枯燥乏味之弊,從而使讀者易于接受。
袁枚嘗論詩云:“惟其言之工妙,所以能使人感發而興起;倘率直庸腐之言,能興者其誰耶?”(《隨園詩話》卷一)這是主張詩須通過巧妙形象的語言藝術地抒情言志,這樣才能有感發人心的魅力。這首詩前兩句比較平淡,但后兩句關于“阿婆”與“初笄女”的比喻,卻生動有味,即屬“工巧之言”,從而為全詩增添了魅力,使人讀了能發出會心的微笑。
上一篇:厲鶚《春寒》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翁方綱《韓莊閘二首》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