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國葉黃時,洞庭霜落夜。行舟聞商估1,宿在楓林下。此地送君還,茫茫似夢間。后期知幾日,前路轉多山。巫峽通湘浦,迢迢隔云雨。天晴見海檣2,月落聞津鼓。人老自多愁,水深難急流。清宵歌一曲,白首對汀洲。
與君桂陽別,令君岳陽待。后事忽差池,前期日空在。木落雁嗷嗷,洞庭波浪高。遠山云似蓋,極浦樹如毫。朝發能幾里,暮來風又起。如何兩處愁,皆在孤舟里。昨夜天月明,長川寒且清。菊花開欲盡,薺菜泊來生。下江帆勢速,五兩遙相逐。欲問去時人,知投何處宿。空令猿嘯時,泣對湘簟竹3。
二詩清音古致,樂府之遺。大歷間五古及此者蓋寡。
【校記】
1.聞,《全唐詩》一作“問”。
2.檣,《全唐詩》一作“嶠”,一作“橋”。
3.簟,《全唐詩》一作“潭”。
【箋釋】:
[古別離] 樂府雜曲歌辭名,多寫男女離別之情。《樂府詩集》卷七一“雜曲歌辭”:“《楚辭》曰:‘悲莫悲兮生別離。’古詩曰:‘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后蘇武使匈奴,李陵與之詩曰:‘良時不可再,離別在須臾。’故后人擬之為《古別離》。梁簡文帝又為《生別離》,宋吳邁遠有《長別離》,唐李白有《遠別離》,亦皆類此。”
[水國] 猶水鄉。顏延之《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水國周地險,河山信重復。”唐張說《岳州作二首》:“水國生秋草,離居再及爪。”孟浩然《洛中送奚三還揚州》:“水國無邊際,舟行共使風。”
[巫峽] 長江三峽之一。一稱大峽。西起四川省巫山縣大溪,東至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因巫山得名。兩岸絕壁,船行極險。《水經注·江水二》:“其間首尾百六十里,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迭嶂,隱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唐楊炯《巫峽》:“三峽七百里,惟言巫峽長。”王維《聞裴秀才迪吟詩因戲贈》:“莫作巫峽聲,腸斷秋江客。”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海檣] 海船的桅桿。此處指船。唐李洞《敘舊游寄棲白》:“省沖鼉沒投江島,曾看魚飛倚海檣。”
[津鼓] 古代渡口設置的信號鼓。
[桂陽] 《通典》卷一八三“桂陽郡”:“郴州,今理郴縣。春秋戰國時皆楚地,秦屬長沙郡,項羽徙義帝于長沙,都郴,即此地也。漢初以其地為桂陽郡,后漢、晉、宋、齊皆因之。陳以其地為桂陽、盧陽二郡。隋平陳,廢二郡,置郴州,煬帝初,州廢,復置桂陽郡。大唐為郴州,或為桂陽。”
[差池] 意外。
[木落] 《楚辭·九歌·湘君》:“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云似蓋] 謂遠望群山,云繞其上如車蓋。沈約《餞謝文學離夜》:“漢池水如帶,巫山云似蓋。”唐陳叔達《早春桂林殿應詔》:“朱樓云似蓋,丹桂雪如花。”
[極浦] 遙遠的水濱。《楚辭·九歌·湘君》:“望涔陽兮極浦,橫大江兮揚靈。”王逸注:“極,遠也;浦,水涯也。”江淹《雜體詩·效謝惠連〈贈別〉》:“停艫望極浦,弭棹阻風雪。”
[薺菜] 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基出葉叢生,羽狀分裂,葉被毛茸,柄有窄翅。春天抽花薹,花小,白色。嫩葉可供食用。《詩經·邶風·谷風》:“其甘如薺。”
[五兩] 此處謂兩只船。五兩,謂兩只配成一雙。《詩經·齊風·南山》:“葛屨五兩,冠
[湘簟竹] 即湘潭竹,湘妃竹。
【輯評】
《升庵詩話·李端古別離詩》:李端《古別離》詩云:“水國葉黃時,洞庭霜落夜。行舟聞商估,宿在楓林下。此地送君還,茫茫似夢間。后期知幾日,前路轉多艱(一作‘山’)。巫峽通湘浦,迢迢隔云雨。天晴見海檣,月落聞鐘(一作‘津’)鼓。人老自多愁,水深難急流。清宵歌一曲,白首對汀洲。與君桂陽別,令君岳陽待。后事忽差池,前期日空在。木落雁嗷嗷,洞庭波浪高。遠山云似蓋,極浦樹如毫。朝發能幾里,暮來風又起。如何兩處愁,皆在孤舟里。昨夜天月明,長川寒且清。菊花開欲盡,薺菜泊來生。下江帆勢速,五兩遙相逐。欲問去時人,知投何處宿。空令猿嘯時,泣對湘潭竹。”此詩端集不載,古樂府有之,然題曰二首,非也,本一首耳。其詩真景實情,婉轉惆悵,求之徐庾之間且罕,況晚唐乎?大歷以后,五言古詩可選者,惟端此篇與劉禹錫《搗衣曲》、陸龜蒙“茱萸匣中鏡”、溫飛卿“悠悠復悠悠”四首耳。
《詩藪內編·古體中·五言》:世多謂唐無五言古。篤而論之,才非魏晉之下,而調雜梁陳之際,截長絜短,蓋宋齊之政耳。如文皇《帝京》之什,允濟《廬岳》之章,子昂《感遇》之篇,道濟《五君》之詠,浩然“疏雨”之句,薛稷《郊陜》之吟,太白《古風》、《書懷》,少陵《羌村》、《出塞》,儲光羲之田舍,王摩詰之山莊,高常侍之紀行,岑補闕之覽勝,孟云卿《古離別》,王昌齡《放歌行》,李頎《塞下曲》,常建《太白峰》,韋左司《郡齋》,柳儀曹《南澗》,顧況《棄婦》,李端《洞庭》,昌黎《秋懷》,東野《感興》,皆六朝之妙詣,兩漢之余波也。
又:楊用修謂中唐后無古詩,惟李端“水國葉黃時”,溫庭筠“昨日下西洲”,及劉禹錫、陸龜蒙四首。然溫、李所得,六朝緒余耳。劉、陸更遠。
《唐詩鏡》卷三二:風味絕近何遜。
《圍爐詩話》卷五:賀方回《望夫石》云:“亭亭思婦石,下閱幾人代?蕩子長不歸,山椒久相待。微云蔭發彩,初日輝蛾黛。秋雨疊苔衣,春風舞蘿帶。宛然姑射子,矯首塵冥外。陳跡遂無窮,佳期從莫再。脫如魯秋氏,妄結桑下愛。玉質委塵沙,悠悠復安在?”此詩力量,雖不及子美《玉華宮》,亦不讓李端《古離別》矣。論者嫌其黏皮著骨,謂“微云”下六句也,高識之談。
《龍性堂詩話初集》:古樂府《西洲曲》,唐人李端《古別離》格調祖之,而語意尤妙。
上一篇:《李端(二十六首)》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贈康洽》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