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佶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天南無雁飛。
趙佶是北宋第八個皇帝,又是一位頗有成就的畫家、書法家,還是一個詩人。就藝術才華而言,他有點像被北宋滅亡的南唐后主李煜,經歷亦頗相同。趙佶在位二十多年,弄得民怨沸騰,女真金國乘機入侵,北宋王朝旋即滅亡,他被擄往北國,過了八年多屈辱的俘虜生活,最后死在五國城。在作俘虜期間,他還寫了一些詩,《在北題壁》就是其中之一。
此詩最早見于元人蔣子正的《山房隨筆》,清人厲鶚編《宋詩紀事》將其收入。全詩篇幅不長,卻真實地刻畫了這位亡國皇帝所處的生活環境和遠離家國的凄涼心情。
“徹夜西風撼破扉,蕭條孤館一燈微。”首二句開門見山,渲染了詩人寫作此詩時惡劣的氣候和所處的惡劣環境。北方邊地特有的強勁西風正有力地搖撼著勉強用來擋門的破柴扉,此時已是隆冬了,而御寒條件呢?這就僅僅是門掩破扉、四處蕭條的孤館。“徹夜”二字照應“一燈微”,表明詩人一夜獨對孤燈,難以成眠。是啊!如何閉得上雙目呢?往昔皇宮深院的帝王生活如在目前,然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詩人在物質上、精神上都受到了以前難以設想的損失。長期的俘虜生活,已使得他心地麻木了。李后主的“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的詞句在他心目中回蕩。歷史多么會開玩笑啊!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天南無雁飛。”詩的后二句由眼前現實環境一下子又推向了遙遠和虛無,恰恰道出了詩人此刻的絕望心情。“家山”句雖有踵武李煜詞的痕跡,但的確也是作者真切的感受。在作俘虜的異地生活中,他何止一次地回首曾經自己擁有而目前已遭破碎的宋室江山,然而今日的距離又何啻三千里!詩人當然也不止一次地仰望南天,他盼望南來北去的飛雁能為自己傳遞一點信息,然而即連這點可憐的希望也沒有了。“目斷天南”仍舊雁飛不到,詩人使用了“斷”和“無”二字,表明了自己已失去了最后一點希望,眼前只能是一片黑暗和絕望。就人生意義而言,對他也將不復存在了。
藝術上這首詩也有一定特色。總的看來,全詩是由景語而情語,前后照應非常嚴密。如果說詩的前二句描繪的是詩人所處的客觀環境的話,則后二句即為詩人的主觀心境。由外在環境的惡劣和內在心境的痛苦共同構成了詩人完全絕望的形象焦點,這也是此詩的基本格調。作為經歷由皇帝到俘虜的詩人,無疑他要在“題壁”詩中留給后人一點什么,他想要說的話一定不止這幾句,真所謂“剪不斷,理還亂”,但作者卻把千思萬緒都濃縮在這短短的四句詩里面,情感的力度非常深,因而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上一篇:黃庭堅《題《陽關圖》二首(其二)》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吳可《春霽》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