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風景名勝區·三祖寺》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潛山縣城西北10公里處的谷口。又名山谷寺,全稱三祖山谷乾元禪寺。這里是天柱山風景名勝區的南大門,史稱皖公山麓,環境清幽,景色宜人。三祖山一峰獨秀,翠黛蒼郁。東西兩側崗巒逶迤,向南蜿蜒伸展半里有余,對三祖山呈環圍之勢,形成一個天然谷口。山谷流泉自西側山谷潺流出,匯入潛水。寬闊的潛水河似一條潔白的玉帶,自西向東從山前依依流過,清流激澈,波光倒影,山形水色,渾然一體,構成了谷口的獨特的風光,成為天柱山風景名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三祖寺始建于梁天監六年(公元507年),金陵高僧寶所創。大同二年(公元536年),武帝蕭衍賜名山谷寺。北周初,禪宗三祖僧璨隱居于此,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 正式駐錫山谷,并在此傳衣四祖道信。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僧璨于法會大樹下合掌立化,葬于寺后。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舒州別駕李常啟僧璨遺骨火化,得舍利三百粒,以百粒塑三祖像,并出己俸建塔,置像于塔南竇。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肅宗賜名三祖山谷乾元禪寺。大歷七年(公元772年),代宗賜僧璨名鑒智禪師,塔名覺寂。此后,寺、塔屢毀累建。至抗日戰爭前,香火漸盛。1979年以后,國家宗教事務局先后撥款修繕寺院及塔。1984年,三祖寺被列為全國重點寺廟之一。今日三祖寺,紫閣生輝,金殿交碧,寶塔重光。
〔古詩文賞析〕 三 祖 寺 宋·張同之
飛錫梁朝寺,傳衣祖塔丘。
石龕擎古林,山谷臥青牛。
半夜朝風起,長年澗水流。
禪林誰第一,此地冠南州。
本詩的一二句是交待三祖寺的歷史沿革。
三至六句,是寫三祖寺優美的自然環境。寺的西側是著名的石牛古洞和山谷流泉。“石龕”是指石牛古洞。這里古木參天。“青牛”是指石牛溪中的石牛。第五句,寫不遠處“九井西風”,景點的山風半夜里便開始刮起;第六句指山谷流泉長年不絕。
最后兩句,以設問自釋的手法,寫三祖寺唐代以后,香火鼎盛,廟宇林立己是叢林禪院,其規模及影響,己是南方一帶的重要寺院,同時也是禪宗南派代表性寺院之一,當時民間就有三千僧人八百道之說。
(鄭博文 張王根)
〔現代散文〕 三祖寺座落在三祖山山頂,進野寨中學就可以望見一座古剎隱現在松林秀竹之間。從南面登山,過山門,便有盤曲石階,兩旁青蘿掩道,翠竹拂塵,飛蝶起舞,幽蘭送香。行百余步,道左有“山谷”大字石碑,筆力蒼勁,為明代安慶郡守胡纘宗所親書。再上數十步,又見道右“香喦”二字石刻迎面而立,此刻為皖江郡守張楷所書。這里古道幽深,風景秀美,向西可見山谷流泉、石牛摩刻;向東可望漢武律岳臺遺址。繼續向前是三高亭和立化塔。相傳三高者為古人何求、何點、何胤三兄弟也。他們在山上建書院、讀圣賢,朝廷累詔不仕,人稱三高。立化塔,乃達摩祖師三代徒燦坐化后之紀念塔。
從這里轉彎走,即見一陡峭石級直達山門。門前萬翠稠環,龍墻盤繞,秀塔高聳,麗如彩霞浮宮,威嚴而莊重。
乾元寺山門原有哼哈兩位神將把守,現已不存。二進為天王殿,殿內原塑有四大金剛,即:東方技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神話傳說他們能護衛天下太平,保佑風調雨順。三進為大雄寶殿,此殿面對寂覺塔,兩旁圍以經堂、寮房,中間自然形成一個大庭院,為游人、香客集散之地。大雄寶殿雖不甚高,但雕梁畫棟,彩繪一新。殿內供有三世佛鎏金佛像,穿著袈裟的和尚在此為香客做著佛事。
三祖寺中最富特色的建筑當數覺寂塔。塔頂相輪高約5米,有9節,上為葫蘆形鐵圈,下為壺形寶瓶,上鑄咒語銘文。有八條鐵鏈拉風,掛鈴51只,由頂端系向四方,微風搖曳,丁當作響,其聲悅耳。塔為7層磚身,四面有佛像浮雕,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猶可見唐雕風格。塔每層有四門,兩兩相對,一虛一實,皆有樓梯供上下。每層又有環衛,可供游人憑欄遠眺。
如登塔遠眺,遠可瞻重巒疊翠,溪谷回環,村舍如畫;近可見松竹環繞,綠蔭垂地。東可望白云巖、玉鏡峰;西可俯視“古牛古洞”、“山宏流泉”;南望宏口如箕,潛水潺潺,河對面“詩崖玉”、“吳塘曉渡”歷歷在目。
三祖寺除了寺廟亭塔建筑,天然形勝亦十分可觀。這里群山環抱,中聳一峰,卓爾不凡,蒼然獨秀。潛水流其前,天柱聳于后,風物秀麗,幽靜宜人。明御史邢址在《游山谷記》一文中寫道:“至塔殿,回顧四際,兩山夾搶而出,中一山為寺,高可二里許,廣不及一,幽邃豁朗,中空處塞,長溪繞麓,奇峰環拱,真幻境也。”近數十年,天柱山林場在此多方培植竹木花果,整個三祖寺,就象一塊堆碧疊翠、晶瑩剔透的“綠珊瑚”,古剎掩映,鐘聲自然,千年古寺更為莊嚴肅穆,清雅幽深。
(曉舒)
〔民間文學〕 天柱山麓有白鶴、卓錫二峰。說起這兩座山峰,民間還流傳著寶志和尚和白鶴道人斗法的神話故事。
年日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江東名都建康沉浸在一派歡娛之中。秦淮河畔,姹紫嫣紅;燕子磯頭,旌旗蔽日。武帝蕭衍和京都百姓一起,興高采烈地信步登上高壇,觀賞建康道林寺高僧寶志和江南云游方士白鶴道人賽斗法術。
高壇右側,端坐著白鶴道人。這白鶴道人究竟姓甚名誰,位列仙班第幾,史無稽考。只見他銀發高,白髯長垂,童顏皓齒,鶴氅翩然,好一副道骨仙風。
高壇左側,斜歪著寶志。這寶志俗姓朱,江蘇句容人。只見他蓬發垢面,跣足趿履,挽褲撩納一杖斜拄,活脫脫是濟顛的前身。他們倆都非常喜愛天柱山麓鳳凰山的奇絕景色,二人具奏梁武帝。武帝雖然早年信道,但他近又好佛,并且下詔舍道事佛,也不好冒然裁奇,只好叫他二人比試道行的高低,各以物為記,得者居之。今天,他見寶志這副尊容,心里直犯悚。但自已的命詔已下,不好收回。問他二人:“二位高師,各以甚物為記?”白鶴道人聞言,離坐躬身作揖:“啟奏陛下,貧道以鶴止處為記!”寶志也上前一欠身,答道:“貧僧以錫卓處為記!”武帝允命,三通炮響,斗法開始。
先見白鶴道人將手中的拂塵向空中一拋,俄而化成一只白鶴,朝西南方向的天柱山飛去。
這時,只見寶志斜倚在壇柱旁,捫著虱子,斜乜著白鶴道人,懶洋洋地將手中錫杖往空中一擲,傾刻化作一條銀色巨龍,尾隨白鶴飛去。
再說在天柱山南麓的谷口的上空,一只白鶴從東北方向疾馳而至,來到鳳凰山頂,繞山三匝,將要斂翅。頓時狂風大作,飛砂走石,一條巨龍緊跟白鶴而來。白鶴驚懼,急朝東邊山崗飛去。巨龍來到鳳凰山頂,驟然降下。一陣青煙過后,原是一桿錫杖卓于山巔。那只白鶴飛至東邊一里地的山崗落下,仍復 一桿拂塵,插在土中。
須臾,寶志和白鶴道人雙雙來到天柱山麓各識己物。寶志于鳳凰山頂收起錫杖。錫杖起處,一股清泉涌出,即今日的卓錫井。一直傳到如今。
(鄭博文 張王根整理)
上一篇:詠《宜昌·三游洞》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黃石·東方山景區》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