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
金谷園中柳,春來似舞腰。
何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
這是詩人登上洛陽橋觸景生情寫下的一首感懷詩。
“洛陽橋”,即天津橋,其故址在洛陽市西南洛河之上。隋煬帝大業元年(605)遷都,認為洛河從國都穿過有“天漢津梁”氣象,因建此橋,名日“天津橋”。在唐代,此橋一直是著名的風景勝地,因此詩人登橋而觀賞風景是很自然的。
前兩句寫洛橋一帶風景的極其秀美。“金谷園”,是晉代石崇(249—300)于太康年間(280—289)在洛陽市西北金谷修建的一座別墅,富麗豪華,景色秀美。這里的“金谷園”不可看得太實,一方面李益(748—827)與石崇上下相差400余年,其間人世滄桑,變化劇烈;另方面洛橋位于洛陽西南,而金谷園則地處洛陽西北,兩地相距遙遙,目力恐怕很難企及。這里搬用金谷園其名,其用意無非是極寫洛橋一帶風景的特別秀美而已。詩人描寫“金谷園”,不寫其屋舍的華美,不提其流水的潺湲,單狀其柳姿的嫵媚婆娑,想來是有其深意的。所謂“春來似舞腰”,即其在春風輕拂下緩緩飄動,恰似美人舞動的腰肢;詩句以外的意思則是:那美人舞動的腰肢多像輕輕飄動的柳枝!在這里詩人是把“人”和“柳”糅合在一起來描寫的,而這一切又都細缊著一片春之氣息。洛橋的“風景”可說被詩人寫活、寫盡了。
第三句,詩人沒有沿著前面兩句詩所表現的意境順勢寫其如癡如醉神態,而是筆鋒陡轉,猛然透出一股酸楚凄涼。“堪”,能忍受。此句意思是:怎么忍受得了“好風景”的強烈刺激呢?
第四句一個“獨”字終于道出了其中全部因由。形單影只,靈魂孤獨,和洛橋那和煦溫暖的總體氣氛形成了鮮明對照,產生了強烈反差。究竟是由于個人生活潦倒落魄而造成了形體的孤獨呢,還是由于報國無門而感到一種知遇無人的人生孤獨?抑或是由于受到邪惡小人的排擠打擊而感到了一種靈魂的孤獨?這些,無疑應當作進一步具體的索解;然而無論怎么說,詩人心靈世界正被一種巨大的孤獨感猛烈襲擊的總體趨勢卻是一個毋庸置疑的客觀事實,無怪洛橋如畫的旖旎風光不僅使其心靈得不到任何愉悅,反而感到一種更大的孤獨。
詩人傳遞感情,善于將熱烈和冷寂、歡快和凄涼、總體和個體氣氛的不和諧這樣兩種完全抗逆的色彩對接在一起,從而形成了一種纏綿悱惻、低回不盡的獨特格調。
上一篇:韋應物《聞雁》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李益《夜上西城聽涼州曲二首(其二)》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