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詩歌《題《吶喊》①》原文與賞析
弄文罹文網(wǎng)②,
抗世違世情③。
積毀可銷骨④,
空留紙上聲。
【注釋】
①《魯迅日記》1933年3月2日記:“山縣氏索小說并題詩,于夜寫二冊贈之。《吶喊》云: ‘弄文罹文網(wǎng)……’《彷徨》云:‘寂寞新文苑……’”山縣氏全名山縣初男,日本人。
②文網(wǎng),法網(wǎng),此指國民黨政府對進步文化的反動圍剿,大興文字獄。
③“抗世”句,指反抗黑暗反動統(tǒng)治,從而違反庸夫俗子茍且偷生的世俗之情。
④“積毀銷骨”,鄒陽《獄中上梁王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文選》注:“讒毀之言,骨肉之親,為之銷滅。”
【析】 《題〈吶喊〉》是應(yīng)日本人山縣初男之請而作的。作于1933年3月2日晚,同時作的還有 《題〈彷徨〉》 一詩。
《吶喊》是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集。也是現(xiàn)代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內(nèi)收魯迅1918年至1922年間創(chuàng)作的小說十四篇。初版于1923年8月,距魯迅寫作該詩已近10年。因此,《題 〈吶喊〉》詩既是對小說內(nèi)容和在當時即五·四前后的社會影響的概括,也溶進了對其后十年間作者對于現(xiàn)實的慨嘆。
“弄文罹文網(wǎng)”,弄文,指棄醫(yī)從文,以文學為武器,來喚起“沉默的國民”的覺悟,不斷地寫作“為正人君子深惡痛絕的文字”,揭露新老軍閥的罪惡行徑和各種黑暗的社會現(xiàn)象,因此也就不僅更“為正人君子所深惡痛絕”,更為各種新老軍閥,國民黨當局所不容,觸犯了他們的法網(wǎng),先后遭到段祺瑞、蔣介石下令通緝。這句詩里所包含的既是魯迅對十幾年來戰(zhàn)斗生活的總結(jié)以及由此引起的慨嘆,對于當局又是一種揭露。
“抗世違世情”,是對自己勞績的自我評價,也是對于自己遭到的攻擊、迫害原因的剖析。“抗世”,是和那個黑暗社會的抗爭,與這樣的社會進行強有力的抗爭,就注定為這社會所不容。
第三句用典,“積毀可銷骨”,是極寫謠言誣蔑的可怕和兇惡,然后順承下來引出結(jié)句 “空留紙上聲”。空留者,徒然留下也。魯迅幾十年一直為人民的解放而吶喊,但社會黑暗依舊,故曰 “空留紙上聲”,但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是,盡管“積毀可銷骨”,盡管有各種攻擊、誣陷、流言、詛咒,盡管文網(wǎng)森嚴,壓迫日甚,魯迅仍然如參天大樹般屹然挺立,《吶喊》仍然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巨大的藝術(shù)魅力長留人間。這卻不是那些 “毀者,壓迫者所能制止的”。
這首題贈詩雖短小,卻有極大的概括力,包孕著對于黑暗社會的巨大的憤慨情感。詩中前二句對偶,工穩(wěn)整飭,顯示出深厚的詩歌藝術(shù)功力。
上一篇:魯迅雜文《隨感錄四十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魯迅經(jīng)典《《看圖識字》》作品賞析|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