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云
畫松一似真松樹,且待尋思記得無?
曾在天臺山上見,石橋南畔第三株。
在題畫詩中,為畫松而作詩者不少。大詩人杜甫就有“陰崖卻承霜雪干,偃蓋反走虬龍形”(《題李尊師松樹障子歌》)、“兩株慘裂苔蘚皮,屈鐵交錯回高枝”(《戲韋偃為雙松圖歌》)等生動描繪。景云這首題詩卻能別開生面,避開對畫松形象的具體描摹,著重揭示了詩人欣賞此畫的思想流程,通過一己之意識流動,傳達出畫面的氣韻生動之美。
真正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必定充滿了打動人心的魅力,能給人以鮮明而深刻的第一印象,并引起人的豐富聯(lián)想和回味。“畫松一似真松樹”就寫了令人難忘的第一印象。語氣直露,似乎顯得唐突。但認真體會,它卻逼真地傳達出詩人觀畫時立即被畫深深吸引的欣喜之情。這個強烈的第一印象,不僅真實地反映出作品最為動人之所在,而且引發(fā)了欣賞者無限豐富的想象。“且待尋思記得無”,所描述的就是形象聯(lián)想和情感的誘發(fā)過程。“且待尋思”就是且觀且反復玩味且在努力喚起“似曾相識”記憶的一個過程。它表現(xiàn)了詩人由感性認識進入理性認識心態(tài)異常專致的特點。“記得無”,是自問,進一步強調(diào)了“似真”的感受。
經(jīng)過反復回想,畫中境界終于得到了鮮明的印證。于是,眼前豁然一亮:“曾在天臺山上見,石橋南畔第三株。”這兩句,仿佛是異地遇到幾十年未見面的兒時伙伴,終于想起了他是誰一樣,指名道姓的一聲直呼,透出一股難以言傳的欣喜之情。這是欣賞圓滿完成的精神滿足和享受,說明了藝術作品的成功。
這首詩寫得較奇特。表面上一口直敘,絕無含蓄轉(zhuǎn)折,實則卻表現(xiàn)了思維的幾度轉(zhuǎn)變;它略貌寫神,以側(cè)寫、烘托取勝。首句似直實虛。因為它如著名的邏輯成語“白馬非馬”一樣,看似具體而并不具體;二句是虛寫,雖則畫之形象了無痕跡,絕對難有杜甫題畫松詩那種見詩如見畫的印象,但由于寫出了觀畫者極端認真的神態(tài),所以畫面藝術之高妙,也就令人確信了。后二句說畫松如某地、某處、第幾棵,看似寫得很實,實則仍是以實寫虛,通過幽美、古雅的特定環(huán)境,映襯出了古松的形象,著眼點仍在寫畫松之精神。因而它比直贊其“真實自然”、“氣韻生動”、“栩栩如生”等,更有說服力。
上一篇:金昌緒《春怨》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岑參《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晉絳得秋字》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