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劍行千里,微軀感一言。
曾為大梁客,不負信陵恩。
天寶七年(748)前后,王昌齡因“不矜細行,謗議沸騰”(殷璠《河岳英靈集》),被貶為龍標(今潮南黔陽一帶)尉。在這里,受到武陵(今湖南常德)田太守的禮遇,詩即寫于此時。
開頭兩句用了對比法。“仗劍”,極言其胸懷慷慨尚義,是自豪之詞;“微軀”,極言其地位卑賤低微,是自謙之詞。“千里”與“一言”在數量上形成強烈比照:“行千里”,言其閱歷之豐;“感一言”,言其節義之重。“一言”,指“士為知己者死”。十個字,凝練地概括了作者出身寒微而志節高尚的人品,為末句“不負信陵恩”作鋪墊。同時,從“千里”和“一言”中,還暗暗流露出作者流離千里,罕遇知音知己的辛酸。
三、四兩句借歷史人物表示自己對田太守的感激之情。大梁(今河南開封市西),魏國國都。魏公子信陵君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這里,以“信陵”比田太守,并表白了自己知恩必報的信念。
初唐詩人張說《南中別王陵成崇》:“握手與君別,歧路贈一言。曹卿禮公子,楚媼饋王孫。倏爾生六翮,翻飛戾九門。常懷客鳥意,會答主人恩。”和此詩主旨相同。而王詩煉八句為四句,省去了描敘飛黃騰達必報主人的描述,直接以古比今,從“曾為”“不負”的壯語中,即可以看出作者振翮翻飛的自信和感恩知報的誠心。其意蘊含蓄得體,更佳于張詩。
王昌齡寫這首詩時,已是花甲之年,但他身處逆境而不墜青云之志,感恩而毫無卑躬屈膝、搖尾乞憐之態,詞意慷慨,自成高格。
全詩兩聯似對非對,于生峭、樸拙中見格力。
上一篇:羅鄴《江帆》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韋莊《焦崖閣》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