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張羽·踏水車謠》原文賞析
田舍生涯在田里,家家種苗始云已。俄驚五月雨沉淫,一夜前溪半篙水。苗頭出水青幽幽,只恐飄零隨水流。不辭踏車朝復暮,但愿皇天雨即休。前年秋夏重漂沒,禾黍紛紜滿阡陌。傾家負債償王租,卒歲無衣更無食。共君努力莫下車,雨聲若止車聲息。君不見,東家妻,前年換米向湖西。至今破屋風兼雨,夜夜孤兒床下啼。
這首詩通過農(nóng)村連年水災,農(nóng)民排水抗?jié)车幕顒樱从沉朔饨〞r代在嚴重自然災害的情況下農(nóng)民的悲慘遭遇。
詩中用大量篇幅描寫農(nóng)民踏水車排洪的辛勞和他們心情的沉重。農(nóng)民的命根子是土地,一半靠天吃飯,“田舍生涯在田里”一個普通的道理,在遭災的具體環(huán)境中變得分量很重。種苗剛剛才完,就遇到仲夏的暴雨襲擊,溪水平時很淺,而“一夜前溪半篙水”,可見雨量不小。于是剛種下的青苗全部泡湯。不管有救沒救,只能“死馬當活馬醫(yī)”。他們拼命地踏水車,可老天還是不住地下雨,使得排水收效甚微。他們?nèi)耘f不停地踏,一邊踏,一邊祈禱:“不辭踏車朝復暮,但愿皇天雨即休。”他們互相勉勵道:“共君努力莫下車,雨聲若止車聲息。”似乎發(fā)誓在雨停之前決不下車,仿佛要用自己的精誠來感動上天似的。可是老天耳聾眼花,反應漠然。這是古代中國農(nóng)民生存狀態(tài)的真實寫照。他們善良、勤勞,能吃苦、易滿足。他們被牢牢拴縛在土地上,不到山窮水盡,不會鋌而走險。而統(tǒng)治者與農(nóng)民的關系,在老天與農(nóng)民的關系上,也得到象征性的反映。
詩中還有兩筆插敘值得注意,它們豐富了此詩所反映的生活內(nèi)容。一是詩中提到前年水患的情況,秋夏反復遭災,莊稼損失慘重,“傾家負債償王租,卒歲無衣更無食”(《詩經(jīng)·七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那場嚴重災害使農(nóng)民們記憶猶新,如今抗?jié)掣桓倚傅 6窃娔┨岬角澳晔転暮螅遴徖镏杏幸云迵Q米茍延殘喘的慘事發(fā)生,那家孤兒的哭聲,使農(nóng)民們想起來都膽戰(zhàn)心寒,如今抗?jié)掣荒苄傅 ?傊迦氲膬晒P,勾勒了一幅天災人禍的真實背景,賦予“踏水車”這樣一個農(nóng)業(yè)勞動以不同尋常的悲苦色調(diào),使讀者感到沉重壓抑。
《踏水車謠》是用農(nóng)夫口氣寫成的。令人仿佛聽見從雨幕下低洼的農(nóng)田中傳來一陣陣悲歌,那歌聲和著水車的轆轆聲,轉(zhuǎn)得那么不暢,那么低沉,像是呻吟,像在哭泣……
上一篇:古詩《張問陶·贈韓介堂廷秀同年時新選陜西平利縣》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張際亮·遷延》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