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樸·沁園春》原文賞析
金陵鳳凰臺眺望
獨上遺臺,目斷清秋,鳳兮不還。悵吳宮幽徑,埋深花草,晉時高冢,銷盡衣冠。橫吹聲沉,騎鯨人去,月滿空江雁影寒。登臨處,且摩挲石刻,徙倚闌干。
青天半落三山,更白鷺洲橫二水間。問誰能心比,秋來水凈,漸教身似,嶺上云閑。擾擾人生,紛紛世事,就里何嘗不強顏。重回首,怕浮云蔽日,不見長安。
這是一首登臨憑吊之作,以一種蒼涼、清曠的筆觸,描繪出一幅六朝古都由繁華轉為蕭條的蒼桑圖景,同時寓情于景,寄托了詞人的人生感慨和哲理觀念,給人以深長的感染和啟迪。
開篇點明登臨的時令——古都的一個清冷、肅殺的秋天。在古代詩詞中,秋往往和“悲”連在一起,所謂“悲哉,秋之為氣也! ” (宋玉《九辯》) ; 再加一個“獨”字,就渲染了一種傷感的藝術氛圍,為全詞定下基調。“鳳兮不還” ,是用李白的“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登金陵鳳凰臺》) 的詩意。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游集山上,乃筑臺,山和臺皆由此得名。古代視鳳凰為祥瑞,有鳳來游象征著王朝的興盛,而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一去不復返了。接下去四句,也是化用李白的詩: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進一步深化“鳳兮不還”的意蘊。歷史無情,風云變幻,當年豪華的吳國宮殿府邸已一片荒蕪,雜草叢生; 晉代風流顯赫的達官貴人,也進入墳墓,湮沒無聞。白樸在李白詩句中添加 “恨”、“銷盡”諸字,更強化了吊古傷今的感情色彩。不過,詞人沒有一味沉緬思古之中,他又回到現實,把目光投向迷離朦朧、寒意凜冽、緩緩流淌的江水?!膀T鯨人去”語出楊雄《羽獵賦》: “乘巨鱗,騎鯨魚”,一般用以比擬文人的隱遁或游仙,李白自署曰“海上騎鯨客”,此處即指李白,也可以包括王安石。“且摩挲石刻,徙倚闌干”二句,貌似客觀的白描寫景,其實這景語蘊含無限情語,吊古、傷今、感時、憂世的多種情愫,均在不言之中!
與上闋的沉重凝滯不同,詩的下闋寫得曠達瀟灑。“青天”二句是化用李白詩“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描繪登臨之景的清麗氣象,節奏和諧,天然成韻。“三山”指金陵西南三座山峰巍然聳立,直插云霄?!岸敝赴樦薨亚鼗春訖M分兩股,別成景致?!皢栒l能心比”以下六句,巧妙熨貼地用了序中所述的王安石的石刻詩,借以抒寫自己對紛繁變幻的人生世事的看法。白樸有國亡家破之痛、懷才不遇之悲,但面對紛紛擾擾的社會現實,卻無可奈何,于是設想一種身在塵世而精神超脫的處世態度,心似水靜,身如閑云,浮沉不系于心,榮辱不縈于懷,豈能為身外之物所羈絆?結尾又回到李白的詩意: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浮云蔽日”比喻奸邪蒙蔽君主賢良,語出陸賈《新語·慎微篇》:“邪君之蔽賢,猶如浮云之障明也?!?“長安”則是指代帝都和朝廷。這里,似乎是說耿介曠達如李白,也未完全淡忘現實和政治,心頭仍有報國無門的隱痛。其實,白樸自己的心境何嘗不是如此呢?
這首詞在寫作手法上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將前人的詩句巧妙點化為詞,亦即序中所說: “因演太白、荊公詩意。”全詞雖說大多脫胎于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和王安石的石刻詩,但信手拈來,自然圓脫,渾如己出,不僅沒有生澀、拼湊、斧鑿之感,而且為我所用,賦予了新的藝術生命。當然,這種手法并非始于白樸,而是承襲宋詞的,如周邦彥“多用唐人詩語,隱括入律,渾然天成”;辛棄疾“學李、杜詩,拉雜運用,彌見筆力之峭。” (吳衡照《蓮子居詞話》)那么,我們把這些贊語移用給白樸也是當之無愧的。
上一篇:《顧春·江城梅花引》原文賞析
下一篇:《許有壬·沁園春》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