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陳恭尹·歲暮登黃鶴樓》原文賞析
郊原草樹正凋零,歷歷高樓見杳冥。鄂渚地形浮浪動,漢陽山色渡江青。昔人去路空云水,粵客歸心向洞庭。莫怨鶴飛終不返,世間無處托仙翎。
公元1659年,永歷帝由滇邊逃入緬甸,南明小朝廷宣告覆亡。此時,為抗清而奔走于河南等地的陳恭尹見大局已定,只得懷著無家無國的深痛巨創,頹然南歸。他年末途經武昌,在黃鶴樓頭登臨送目,寫下了這首寄慨遙深的詩章。這首詩,不僅顯示出關切現實的特色,也表現出頗值得稱道的時空安排上的意匠經營。
我國的古典詩歌,歷來講究時空設計,注重詩的時空構圖美學,因此,日本有學者曾稱贊中國古典詩歌是“時間中的圖畫”或“圖畫樣的時間”。《歲暮登黃鶴樓》一詩也是如此。
前四句著重寫空間而時空交織。首二句畫出歲暮時草木凋零的郊原景象,展現出曠遠迷茫的境界,這,既是特定的歲暮景物的寫照,也是詩人的家國巨痛大悲的流露。如果說前兩句是粗線條的意筆揮灑,那么,三、四句一寫“鄂渚地形”,一繪“漢陽山色”,那就是特征景物的工筆勾勒了,長江中的沙洲本是靜止的,詩人卻化靜為動,寫沙洲在風濤中起伏浮沉,這不僅使靜止的事物具有動態的美,烘托了長江赫赫的聲威,而且表現了詩人心潮的澎湃;漢陽的山色本也是靜止的,可是青蒼一片,卻居然渡江飛來,這樣,就把巍然不動的青山寫活了,氣韻顯得更加生動。
后四句采取的是時間與空間分設對映的方式。第五句化用崔顥《黃鶴樓》的詩意,昔人已去,白云千載,概括了長遠的時間,暗喻家國巨變的深慨。第六句寫空間,一筆勾畫了詩人自己的遺民形象,復興無望,只好南歸,悲憤之情見于言外。最后兩句自然無跡地運用關于黃鶴的故典而化出新意:鶴飛不返,寫時間的悠久;無處托仙翎,狀空間的狹窄。這里,言在此而意在彼,字面上是寫人間世上沒有黃鶴容身之地,實際上是抒發故國陸沉、江山易手的悲哀,說“莫怨”而其怨愈深。總之,詩的后四句一句寫時間,一句寫空間,有虛實相參而動靜相生的美學效果。這首詩的結句,也特別值得稱道,它從空間這一角度著筆,精彩地運用了大小映照的藝術手法。“仙翎”指黃鶴,詩人以世間之大和黃鶴之小作了強烈的對照,偌大的世間卻容不了小小的黃鶴,暗示故國已經不堪回首,這樣,形象就更加警動,所表現的哀思愁緒就分外凄側動人。杜甫的《孤雁》詩有“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之聯,《江漢》詩有“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之對,《詠懷古跡》有“萬古云霄一羽毛”之句,都是在空間上作大小映襯的藝術設計,而使人產生新奇的美感。陳恭尹詩的結句藝術其來有自,從這里可以看到藝術的民族傳統不可割斷,藝術技巧也有它的歷史繼承性和持續發展性。
清詩,是古典詩歌史的最后階段,這一階段的初期,在一些詩人兼愛國志士的琴弦上,常常彈奏出歷史的哀怨。“在三家中最以性情勝,往往有悱惻哀麗的語句” (澤田總清: 《中國韻文史》)的陳恭尹,在黃鶴樓上歷代詩人的大合唱里,吟唱的就是這樣一首令人黯然銷魂的悲歌。
上一篇:古詩《黃景仁·山館夜作》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趙孟頫·岳鄂王墓》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