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梁·滿江紅》原文賞析
吳大帝廟
鼎峙乾坤,紛割據、英雄躍馬。不幾載、西連北拒,長江東跨。帷幄參謀張子布,艨艟飛將甘興霸。定三分、赤壁走曹瞞,鏖兵夜。
祠廟在,承塵卸。遺像冷,爐煙炧。只紫髯碧眼,英姿如畫。北面終貽臣妾辱,東風空向先生借。恁千秋、血食尚憑依,村巫話。
孫權(182—252),字仲謀,公元二二九年即皇帝位,國號為吳,卒后謚“大皇帝”。所謂“吳大帝”就是孫權,其廟,據朱彝尊同調同題的一闋詞看,似在南京。
漢末,大下大亂。建安二十五年(220),魏文帝曹丕代漢,北方基本統一。次年,劉備稱帝于成都,占有西川、漢中。孫權奮父兄余烈,蕩平江南,保有江、浙、兩湖以至交、廣大片土地,形成了魏、蜀、吳三分鼎立的政治局面。這闋詞開頭的三句就是說的以上情況。雖然是三國并峙,但曹魏國力最強。為著自身利益,吳、蜀有時也相互爭斗,甚至斗得很激烈,不過,他們共同的敵人卻是曹魏,所以,他們一致的國策是聯合起來抗曹。諸葛亮著名的“隆中對”就主張“結好孫權”。孫權即皇帝位時,吳、蜀重新修好,再結同盟。盟辭上說: “若有害漢,則吳伐之; 若有害吳,則漢伐之。各守分土,無相侵犯?!逼浜螅瑑蓢旧献袷孛思s。這就是“西連北拒”的內容,當然,“西”、“北”是從孫吳角度說的。詞作吊的是孫權,因而也是不言而喻的。就流勢而言,長江在南京的西面,所以說“東跨”。長江自古稱為天塹,但孫權雄踞江東,并不是僅僅依靠地利,重要的是在于人和,在于他善用人材。其兄孫策彌留之際對他說: “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笔聦嵳沁@樣。孫權繼其兄大業時年僅十九,張昭(字子布)是受命大臣。他力勸孫權節哀理政,使“眾心知有所歸”。他多次勸孫權不要逞手格猛獸的匹夫之勇,認為為人君者要“能駕御英雄”才是真勇。張昭是東吳的謀主,詞家贊頌他“帷幄參謀”之功。帷幄是軍中的帳幕。成語有“運籌帷幄”,就是指謀略高明。贊揚張昭,也就是贊揚孫權能納諫,能用賢。興霸是甘寧的字。甘寧原為黃祖的部將,孫權與黃祖作戰時,他曾射殺孫權的校尉凌操,因黃祖不重用他而歸順孫權,以后屢立戰功,是孫權手下的驍將。由于他出身為“錦帆賊”,詞家稱他為“艨艟飛將”。艨艟(讀作蒙沖)就是戰船,飛將形容其勇猛,漢武帝時的李廣由于善用兵、精騎射、膽略過人而戰功卓著,被匈奴人稱為“飛將軍”。發生在建安十三年(208 )年底的“赤壁之戰” ,孫、劉以不足四萬兵力,擊敗了號稱八十萬大軍的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這是人們熟知的史事,因而毋須贅言。以上是上闋的內容。就雙調詞而言,一般是上闋寫景(或敘事),下闋抒情(或議論),陶梁的這首詞也如此。英名蓋世的孫權祠廟雖然還在,但已是一片破敗的景象了:承塵(天花板)已經脫落,香火久已斷絕(炧,通常寫作“灺”,讀如謝,意為香燭的灰燼),神像被冷落很久了。不過,孫權的畫像依然英姿勃勃、神氣活現(傳說孫權的相貌是長上短下、方頤大口、碧眼紫髯),雖說如此,他向魏文帝稱臣(古代君位背北面南,臣位面北),終究把恥辱留給了他的臣妾,而使前此奠定鼎足三分的赤壁之戰也失去光采,白白地請諸葛亮借東風干什么呢?這樣還想千年萬代地享受祭祀,那不過是鄉村里巫婆神漢的胡言亂語罷了。
這是一闋吊古詞,憑吊的對象是吳大帝孫權。孫權是歷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同時代雄才大略的曹操也由衷地贊揚他的才干,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在他身后,稱頌他的代有其人。南宋的辛棄疾寫有《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中,頌揚他“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的功績; 明太祖朱元璋雖則口氣帶有揶揄但卻不得不承認他“也是一條好漢”。陶梁的這闋詞,上片雖也極力贊頌孫權在軍閥混戰中蕩平江南的業績,但主旨卻在指出他北面貽羞臣妾的疵點,這就使得助赤壁大火的東風也是白白地借了。這真是欲擒故縱、欲抑反揚,上下片形成強烈的對比,最后認為吳大帝廟的荒涼衰落是自然而然的。他對孫權的評價,不同于前人,包括清初的經學家、詞人朱彝尊在內。前人幾乎無例外地頌揚孫權,而陶梁卻貶多于褒。其原因何在,似有待研究。必須提起的是,朱彝尊也有一闋《滿江紅·吳大帝廟》,陶梁的詞不僅與之同調同題,而且也與之同韻(均用的仄聲祃韻),因此,不妨認為這是一闋步其韻而發其意的詞。
上一篇:《孫朝慶·滿江紅》原文賞析
下一篇:《秋瑾·滿江紅》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