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從落帆休,天與大江平。
僧坊晝亦靜,鐘磬寒逾清。
淹留屬暇日,植杖數(shù)連甍。
頗與幽子逢,煮茗當酒傾。
攜手霜木末,朱欄見潮生。
檣移永正縣,鳥度建康城。
薪者得樹雞,羹盂味南烹。
香秔炊白玉,飽飯愧閑行。
叢祠思歸樂,吟弄夕陽明。
思歸誠獨樂,薇蕨漸春榮。
元豐三年(1080)春天,黃庭堅罷北京(今河北大名)國子監(jiān)教授,到汴京(今河南開封)改官,得知吉州太和縣(今江西泰和)。秋天,他從汴京起程歸江南,先回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鄉(xiāng)里,然后赴任,一路上寫了許多紀游詩。這首詩為途經(jīng)真州(今江蘇儀征)阻風游長蘆寺作。伯氏,指庭堅之兄大臨,字元明。長蘆寺,據(jù)《傳燈錄》記載:“真州長蘆崇福禪院祖印禪師,諱智福,江州人。四處住持,勝緣畢集。三十年間,眾盈五百。”可見是一座規(guī)模不小的寺院。這首詩依元明韻而作,故稱次韻。在《山谷外集》卷八中,有一首題為《外舅孫莘老守蘇州留詩斗野亭庚申十月庭堅和》的詩,作于本詩之前,韻腳也和本詩相同。喜歡寫次韻詩,是黃詩的特點之一。
這首詩寫長蘆寺下所見所遇,抒發(fā)了歸江南故鄉(xiāng)的喜悅心情。
起首四句,概括描寫長蘆寺外景,筆力雄健而自然。行旅之人對風勢、風向往往特別敏感。第一句“風從落帆休”,把這種感受寫得極其生動。江上行舟,人們往往從船帆上觀察風力大小。現(xiàn)在船落下了帆,似乎風也因帆落而停息。這種寫法頗為出人意外。第二句“天與大江平”,極寫形勢的開闊,放眼遠望,水天相連,十分壯觀。以上為目之所見;三四句寫耳之所聞。“僧坊晝亦靜”,僧坊即長蘆寺。寺院本是幽靜的所在,在深秋季節(jié),即使大白天,也似乎寂無聲息。不過,是不是一點聲音也沒有呢?也不盡然。“鐘磬寒逾清”,長蘆寺里傳來的鐘磬之聲,在寒風中,聽起來更覺清越。這四句詩寫了季節(jié)、環(huán)境、氣氛,看似不費力,卻極為精警,可以說起筆不凡。
接著用移步換形之法寫各處景致。“淹留”四句寫登高看景。詩人這次游長蘆寺,客觀原因是風不順而滯留。在此詩之前,作者寫有《阻風入長蘆寺》。可見他頗有空暇,心情相當悠閑,所以能細細游賞。他時而拄杖高崗,閑數(shù)座座相連的寺院屋頂;時而路逢幽人,煮茗共話。
接著詩人又換了一個角度,“攜手”四句寫從高處遠望之景。“木末”,樹梢。“攜手霜木末”,極言立處之高。這句詩乃從杜甫《北征》“我行已水濱,我仆猶木末”句化來。詩人倚欄俯視,看到了江潮上漲,看到了往來于永正縣(宋代的真州,在唐為永正縣的白沙鎮(zhèn))江面上的船只;遠遠望去,連飛越建康(今江蘇南京)城的鳥兒也看得見。這四句以極生動之筆,描繪了長蘆寺登高眺望的一幅雄闊畫面。特別是“潮生”、“檣移”、“鳥度”等詞語,使整個畫面充滿了動感。
“薪者”四句,寫山中樵夫采得樹雞(一種生在樹上的菌子,可食),引起詩人的一番聯(lián)想。他想象樵夫把采得的樹雞,回家做成具有南方風味的羹湯,又把白玉般的秔(同粳)米,煮成香噴噴的米飯,一家人美美地飽餐一頓。樵夫一家的做飯、烹羹,其實并非詩人親眼所見,他依然在長蘆寺下山間閑行。但是他卻從樵夫為一家人的生計而辛苦操勞,對照自己領著朝廷的俸祿,頓頓飽飯,還在這里游逛,慚愧之情油然而生。字里行間反映了作者可貴的愛民思想。
最后四句寫聽到鳥叫聲的感受。突然,草木叢中傳來思歸樂的啼叫聲。思歸樂是一種形狀如鳩的小鳥,暮春時節(jié),鳴聲像“不如歸去”,人們聽到它的叫聲,就會起思鄉(xiāng)之情。古代詩人專有描寫這種鳥的,如唐代元稹在《思歸樂》中寫道:“山中思歸樂,盡作思歸鳴。應緣此山路,自古離人征。”白居易在《和〈思歸樂〉》中也說:“山中不棲鳥,夜半聲嚶嚶。似道東歸樂,行人掩泣聽。”在離人聽來,思歸樂的叫聲是凄涼的。可是黃庭堅這次歸江南順道回鄉(xiāng),感覺就大不一樣了。在詩人耳中,思歸樂的叫聲不啻一曲動聽的歌。思歸樂在明亮的夕陽下婉轉(zhuǎn)吟唱,何等悅耳,何等溫情。他在《阻風入長蘆寺》詩中也曾流露了這種喜悅心情:“歲寒風落山,故鄉(xiāng)喜言旋!”他自治平四年(1067)登第,任汝州葉縣(今屬河南)尉,到這次赴太和知縣任,中間整整相隔十三年,那出于內(nèi)心的高興可想而知。
“叢祠”四句和前面相接,是經(jīng)過詩人精心構(gòu)思的。細細尋去,針線極密。由“閑行”而聽到“叢祠”(草木岑蔚處的土地廟)思歸樂的叫聲;從“不如歸去”的叫聲,想到自己正在回鄉(xiāng)路上,不由喜上心來;這次回鄉(xiāng)已在歲末,不久春天即將來臨,那時薇蕨已肥,聊能充饑,和前面“飽飯愧閑行”句相呼應。
清人方東樹說:“山谷之妙,起無端,大筆如椽,轉(zhuǎn)折如龍虎,掃棄一切,獨提精要之語。每每承接處,中亙?nèi)f里,不相聯(lián)屬,非尋常意計所及。”(《昭昧詹言》卷十)這首詩正是體現(xiàn)了這一藝術特點。更為可貴的是,這首詩氣象“雄遠壯闊”,卻不大看得出作者在用力,可見詩人功力之深厚。
上一篇:黃庭堅《次元明韻寄子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黃庭堅《次韻幾復和答所寄》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