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 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 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 分明怨恨曲中論。
本詩是《詠懷古跡五首》中的第三首,是詠昭君村的。
王昭君是漢元帝宮人,由于她的特殊遭遇,倍受歷代文人墨客的青睞。在以昭君為題的連篇累牘的詩文中,杜甫的這首七律是皎皎者。
詩的首聯“用形家尋龍問穴之法,大奇!”(《杜詩解》)起句如大江東去,撼山搖谷。“赴”字擬人,將群山萬壑寫活,欲伴詩人齊去訪古,其情之殷,其行之疾,不言而喻。第二句如涓涓細流,輕聲低語。在這秀美的山水之間,還有王昭君出生成長的村莊,“尚”字透出詩人對靈秀鐘斯的贊嘆,既點出所懷之人,又交代所詠之跡。行云流水般的詩句,一疾一徐,一重一輕,可謂搖曳多姿。
頷聯寫昭君出塞的故事。十四字,抵得上一部王昭君傳記,這是何等高超的概括凝煉之功,昭君辭漢,遠嫁匈奴,葬身荒漠,只留下一抔黃土朝著衰草斜陽。工巧對仗,雙聲迭韻,推敲語詞,飽含深情,詩人在傾全力歌唱。“一去”、“獨留”都寓有無邊的感慨。“連”字寫出昭君雖遠行千里,卻心系故國;“向”字表現了孤魂異域的悲愴凄涼。
頸聯再寫昭君出塞,從而諷刺漢元帝昏庸,寄托對昭君的哀憐。憑畫圖而辨宮女容貌,封建統治者的荒淫可想而知。“春風”般的美貌反遭嫉妒暗算,確實令人不平,而詩人杜甫的遭遇又何嘗不是如此!昭君葬身他鄉,只有玉飾丁當作響,在凄涼的月夜,伴孤魂隨北風飄歸漢朝。懷古傷情,哀思縷縷,一個“空”字,寄托無限惆悵。這兩句明暗相伴,因果相生,有聲有色,情景交融。
尾聯承上而來,詠嘆昭君的哀怨千古流傳。《琴操》云:“昭君在外,恨帝始不見遇,乃作怨思之歌,后人名為《昭君怨》。”庾信亦有《昭君詞》,其詩云:“胡風入骨冷,夜月照心明。方調琴上曲,變入胡笳聲。”這些以詠嘆昭君為題的曲子,都在評述當年的故事,訴說昭君的哀怨,寄托作者自己的情懷。“分明怨恨曲中論”,“分明”二字,是說詠嘆曲的主題鮮明,異口同聲,譴責昏君,同情昭君。“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王安石的《明妃曲》也證明了這一點。
“何如一曲琵琶好,鳴鏑無聲五十年。”人們對昭君出塞給予很高的評價。翦伯贊在《內蒙訪古》里寫道:“在內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經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征,一個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個墳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歷史紀念塔。”基于此,就不會再有昭君哀怨之嘆。而杜甫于此篇中采用傳統說法,觸景生情,借詠古抒懷,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表達眷懷祖國的思想,是無可非議的。
令人高興的是,杜甫從美學的角度,雕塑了王昭君光彩照人的形象。這首詩和上首詠庾信宅不同點在于,上首詩多議論之詞,這首詩則以形象說話。色彩明麗的青山綠水,富麗堂皇的樓臺殿閣,浩瀚荒涼的北方沙漠,闃寂冷落的青冢孤墳,凄慘悲涼的銷魂月夜,春風嬌美的昭君容貌,詩人刻意描繪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形成鮮明對照和極大反差,為昭君涂上一層悲劇色彩,幾乎確定了王昭君在以后的文學藝術領域里的不可改變的優美形象,給人以情的感染,愛的啟迪,美的享受。
上一篇:《詠懷古跡五首(其一)·唐·杜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詠懷古跡五首(其二)·唐·杜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