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治安疏》原文與翻譯、賞析
[明] 海 瑞
戶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臣海瑞謹奏②: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責,求萬世治安事:
君者,天下臣民萬物之主也。惟其為天下臣民萬物之主,責任至重。凡民生利病,一有所不宜,將有所不稱其任。是故事君之道宜無不備,而以其責寄臣工③,使之盡言焉。臣工盡言,而君道斯稱矣。昔之務為容悅④,阿諛曲從,致使災禍隔絕,主上不聞者⑤,無足言矣。
過為計者則又曰⑥:“君子危明主,憂治世⑦。”夫世則治矣,以不治憂之;主則明矣,以不明危之:無乃使之反求眩瞀,莫知趨舍矣乎! 非通論也⑧。
臣受國恩厚矣,請執有犯無隱之義⑨,美曰美,不一毫虛美;過曰過,不一毫諱過。不為悅諛,不暇過計,謹披瀝肝膽為陛下言之⑩。
漢賈誼陳政事于文帝曰(11):“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夫文帝,漢賢君也,賈誼非苛責備也。文帝性頗仁柔,慈恕恭儉,雖有愛民之美,優游退遜(12),尚多怠廢之政。不究其弊所不免,概以安且治當之,愚也(13)。不究其才所不能,概以政之安且治頌之,諛也(14)。
陛下自視于漢文帝何如? 陛下天資英斷,睿識絕人(15),可為堯、舜(16),可為禹、湯、文、武(17),下之如漢宣之厲精(18),光武之大度(19),唐太宗之英武無敵,憲宗之志平僭亂(20),宋仁宗之仁恕(21),舉一節可取者,陛下優為之(22)。即位初年,鏟除積弊,煥然與天下更始(23)。舉其大概:箴敬一以養心(24),定冠履以定分(25),除圣賢土木之象(26),奪宦官內外之權,元世祖毀不與祀(27),祀孔子推及所生(28)。天下忻忻(29),以大有作為仰之。識者謂輔相得人,太平指日可期,非虛語也,高漢文帝遠甚。然文帝能充其仁恕之性,節用愛人,呂祖謙稱其能盡人之才力(30),誠是也。一時天下雖未可盡以治安予之,然貫朽粟陳(31),民物康阜(32),三代后稱賢君焉(33)。
陛下則銳精未久,妄念牽之而去矣(34)。反剛明而錯用之(35),謂長生可得,而一意玄修(36)。富有四海,不曰民之脂膏在是也,而侈興土木。二十余年不視朝,綱紀弛矣。數行推廣事例(37),名爵濫矣。二王不相見(38),人以為薄于父子。以猜疑誹謗戮辱臣下,人以為薄于君臣。樂西苑而不返宮(39),人以為薄于夫婦。天下吏貪將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時(40),盜賊滋熾。自陛下登極初年亦有之,而未甚也。今賦役增常,萬方則效(41)。陛下破產禮佛日甚,室如懸罄(42),十余年來極矣。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號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凈而無財用也。”
邇者(43),嚴嵩罷相(44),世藩極刑(45),差快人意,一時稱清時焉。然嚴嵩罷相之后,猶之嚴嵩未相之先而已,非大清明世界也。不及漢文帝遠甚。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46),內外臣工之所知也。知之,不可謂愚。《詩》云:“袞職有闕(47),惟仲山甫補之(48)。”今日所賴以弼棐匡救(49),格非而歸之正(50),諸臣責也。夫圣人豈絕無過舉哉(51)?古者設官,亮采惠疇足矣(52),不必責之以諫。保氏掌諫王惡(53),不必設也。木繩金礪(54),圣賢不必言之也。乃修齋建醮(55),相率進香,天桃天藥(56),相率表賀。建興宮室,工部極力經營;取香覓寶,戶部差求四出(57)。陛下誤舉,諸臣誤順,無一人為陛下正言焉。都俞吁咈之風(58),陳善閉邪之義(59),邈無聞矣,諛之甚也。然愧心餒氣,退有后言(60),以從陛下;昧沒本心,以歌頌陛下,欺君之罪何如?
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也,人未有不顧其家者。內外臣工有官守、有言責(61),皆所以奠陛下之家而磐石之也。一意玄修,是陛下心之惑也;過于苛斷(62),是陛下情之偽也。而謂陛下不顧其家,人情乎(63)?諸臣顧身家以保一官,多以欺敗,以贓敗,不事事敗(64),有不足以當陛下之心者。其不然者,君心臣心偶不相值也,遂謂陛下為賤薄臣工(65)。諸臣正心之學微(66),所言或不免己私,或失詳審,誠如胡寅擾亂政事之說(67),有不足以當陛下之心者。其不然者,君意臣意偶不相值也,遂謂陛下為是己拒諫(68)。執陛下一二事不當之形跡,億陛下千百事之盡然(69),陷陛下誤終不復,諸臣欺君之罪大矣。《記》曰:“上人疑則百姓惑,下難知則君長勞(70)。”今日之謂也。
為身家心與懼心合,臣職不明,臣以一二事形跡既為諸臣解之矣。求長生心與惑心合,有辭于臣(71),君道不正,臣請再為陛下開之。
陛下之誤多矣,大端在修醮,修醮所以求長生也。自古圣賢止說修身立命(72),止說順受其正(73)。蓋天地賦予于人而為性命者,此盡之矣。堯、舜、禹、湯、文、武之君,圣之盛也,未能久世不終。下之,亦未見方外士自漢、唐、宋存至今日。使陛下得以訪其術者陶仲文(74),陛下以師呼之,仲文則既死矣,仲文尚不能長生,而陛下獨何求之? 至謂天賜仙桃藥丸,怪妄尤甚。伏羲氏王天下,龍馬出河,因則其文以畫八卦(75)。禹治水時,神黽負文而列其背,因而第之,以成九疇(76)。河圖洛書實有此瑞物,以泄萬古不傳之秘。天不愛道而顯之圣人,借圣人以開示天下,猶之日月星辰之布列,而歷數成焉,非虛妄也。宋真宗獲天書于乾祐山(77),孫奭諫曰(78):“天何言哉? 豈有書也?”桃必采而后得,藥由人工搗以成者也。茲無因而至,桃藥是有足而行耶? 天賜之者,有手執而付之耶?陛下玄修多年矣,一無所得。至今日,左右奸人逆陛下玄修妄念(79),區區桃藥之長生,理之所無,而玄修之無益可知矣。
陛下又將謂懸刑賞以督率臣下,分理有人(80),天下無不可治,而玄修無害矣乎?夫人幼而學,既無致君澤民異事之學(81);壯而行,亦無致君澤民殊用之心。《太甲》曰(82):“有言逆于汝志,必求諸道;有言遜于汝志,必求諸非道(83)。”言順者之未必為道也,即近事觀,嚴嵩有一不順陛下者乎?昔為貪竊,今為逆本(84)。梁材守道守官(85),陛下以為逆者也,歷任有聲(86),官戶部者以有守稱之(87)。雖近日嚴嵩抄沒,百官有惕心焉,無用于積賄求遷,稍自洗滌(88)。然嚴嵩罷相之后,猶嚴嵩未相之前而已。諸臣寧為嚴嵩之順,不為梁材之執。今甚者貪求,未甚者挨日。見稱于人者(89),亦廊廟山林交戰熱中(90),鶻突依違(91),茍舉故事(92)。潔己格物(93),任天下重,使社稷靈長終必賴之者(94),未見其人焉。得非有所牽制其心,未能純然精白使然乎? 陛下欲諸臣惟予行而莫違也,而責之以效忠;付為以翼為明聽也,又欲其順乎玄修土木之娛;是股肱耳目不為腹心衛也(95),而自為視聽持行之用(96)。有臣如儀、衍焉(97),可以成“得志與民由之”之業(98),無是理也。
陛下誠知玄修無益,臣之改行(99),民之效尤,天下之安與不安、治與不治由之,翻然悟悔,日視正朝(100),與宰輔、九卿、侍從、言官講求天下利害(101),洗數十年君道之誤,置其身于堯、舜、禹、湯、文、武之上,使其臣亦得洗數十年阿君之恥,置其身于皋、夔、伊、傅之列(102),相為后先,明良喜起(103),都俞吁咈。內之宦官宮妾,外之光祿寺廚役(104),錦衣衛恩蔭(105),諸衙門帶俸(106),舉凡無事而官者亦多矣。上之內倉內庫,下之戶、工部,光祿寺、諸廠,段絹、糧料、珠寶、器用、木材諸物,多而積于無用,用之非所宜用,亦多矣。諸臣必有為陛下言者,諸臣言之,陛下行之,此則在陛下一節省間而已。京師之一金,田野之百金也。一節省而國有余用,民有蓋藏(107),不知其幾也,而陛下何不為之?
官有職掌,先年職守之正、職守之全而未行之。今日職守之廢、職守之茍且因循,不認真、不盡法而自以為是。敦本行以端士習(108),止上納以清仕途(109),久任吏將以責成功(110),練選軍士以免召募,驅緇黃游食以歸四民(111),責府州縣兼舉富教使成禮俗(112),復屯鹽本色以裕邊儲(113),均田賦丁差以蘇困敝,舉天下官之侵漁,將之怯懦,吏之為奸,刑之無少姑息焉(114)。必世之仁(115),博厚高明悠遠之業,諸臣必有為陛下言者。諸臣言之,陛下行之,此則在陛下一振作間而已。一振作而諸廢具舉,百弊鏟絕,唐、虞三代之治粲然復興矣,而陛下何不行之?
節省之,振作之,又非有所勞于陛下也。九卿總其綱,百職分其任,撫按科道糾舉肅清之于其間(116),陛下持大綱、稽治要而責成焉。勞于求賢,逸于任用,如天運于上,而四時六氣各得其序(117),恭己無為之道也(118)。天地萬物為一體,固有之性也。民物熙洽,熏為太和(119),而陛下性分中自有真樂矣。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與天地參(120)。道與天通,命由我立,而陛下性分中自有真壽矣。此理之所有者,可旋至而立有效者也。若夫服食不終之藥(121),遙望輕舉(122),理之所無者也。理之所無,而切切然散爵祿,竦精神,玄修求之,懸思鑿想,系風捕影,終其身如斯而已矣,求之其可得乎?
夫君道不正,臣職不明,此天下第一事也。于此不言,更復何言?大臣持祿而外為諛,小臣畏罪而面為順,陛下有不得知而改之行之者,臣每恨焉。是以昧死竭忠,惓惓為陛下言之(123)。一反情易向之間(124),而天下之治與不治、民物之安與不安決焉,伏惟陛下留神,宗社幸甚(125),天下幸甚。
〔注釋〕
①本篇選自《海瑞集》。②戶部,明代中央行政機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之一,掌管全國土地、戶籍、賦稅、財政等事務。云南清吏司,戶部所屬的一個部門。主事,各部司官中職位最低的官員,正六品。③臣工,群臣百官。工,官。④容悅,以容貌悅人,指刻意討好別人。⑤主上不聞,致使君主不知道災禍的情況。⑥過為計者,過分擔憂的人。⑦“君子”二句,君子面對賢明的君主還覺得可危,身處太平盛世還感到擔憂。⑧“無乃”三句,恐怕反而使君主糊涂混亂起來,不知道進退取舍了,這不是合理的說法。眩瞀(mao冒),眼睛昏花不明。⑨“請執”句,請允許我遵循寧可直言冒犯,決不隱諱欺瞞的原則。有犯無隱,語出《禮記·檀弓》。⑩披瀝肝膽,即披肝瀝膽,比喻極盡忠誠。(11)賈誼,西漢初著名政論家。曾屢次上書漢文帝,議論時政,有《陳政事疏》、《論積貯疏》等,因受排擠抑郁而死。文帝,即漢文帝劉恒。(12)優游退遜,優閑謙讓,指漢文帝的美德。(13)“不究其弊”三句,不探究其弊端的在所難免,一味地用已安且治來掩蓋它,這是愚昧。(14)“不究其才”三句,不探究其才能的畢竟有限,一味地用已安且治去贊頌他,這是諂諛。(15)睿(rui銳)識,智慧有遠見。(16)堯、舜,指唐堯、虞舜,古代傳說中的賢明帝王。(17)禹、湯、文、武,指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中國封建社會尊奉的賢明君主。(18)漢宣,漢宣帝劉詢。《漢書·宣帝紀》載:“其赦天下,與士大夫厲精更始。”(19)光武,東漢光武帝劉秀。(20)憲宗,唐憲宗李純,曾先后平定劉辟、李锜、吳元濟等藩鎮叛亂。(21)宋仁宗,趙楨,《宋史》贊揚他是仁恕之君。(22)“舉一節”二句,意謂與那些有某一方面可取之處的君主相比,陛下能超過他們。(23)更始,破舊立新,從頭開始。(24)箴敬一,箴,勸告、規誡;又為文體的一種,用以規誡。敬,恭敬、端肅。一,指內心純一不雜。明世宗朱厚熜曾作《敬一箴》,強調修身養性的重要。(25)“定冠履”句,制定冠服制度,明確尊卑名分。(26)“除圣賢”句,世宗曾下令廢除孔廟中孔子的塑像,只供奉牌位。圣賢,指孔子。(27)“元世祖”句,指世宗下令取消元世祖忽必烈作為帝王受祭祀的資格。(28)“祀孔子”句,指祭祀孔子時兼祭其父母。(29)忻忻,同“欣欣”,喜悅貌。(30)呂祖謙,南宋哲學家,字伯恭,號東萊先生。(31)貫朽粟陳,形容府庫充實。貫朽,指錢存放過久,連串錢的繩子都已爛掉。粟陳,指糧食吃不完而變得陳腐。(32)阜,豐盛。(33)“三代”句,指漢文帝在夏、商、周三代之后堪稱賢君。(34)妄念,荒唐的念頭,指下文的一心修道,以求長生。(35)剛明,剛強賢明。(36)玄修,修道,指世宗迷信神仙修煉長生之道。(37)事例,指明代制定的以財物換取官爵的章程。起初控制比較嚴格,后來范圍逐漸擴大,即為“推廣事例”。(38)“二王”句,指世宗與方士一起煉丹,聽說與親人見面丹藥就會失靈,就不和兒子見面。(39)西苑,世宗煉丹的地方,現為北京三海。宮,指中宮,皇后居住的地方。(40)靡時,不時。(41)“今賦役”二句,現在賦稅和勞役突破了正常額度,各方有司都爭相仿效。(42)室如懸罄,形容家中一無所有。(43)邇(er爾)者,近來。(44)嚴嵩,字惟中,一字介溪,江西分宜人。嘉靖時任武英殿大學士,為世宗所重用。入閣二十年,擅權禍國,后漸失寵,被解除官職,是歷史上著名的奸臣。(45)世蕃,嚴嵩之子,官至工部左侍郎。曾替嚴嵩掌握朝政,作惡多端,遭林潤彈劾,被處以死刑。(46)不直陛下,不以陛下為直,意謂不稱道世宗。(47)袞(gun滾)職,君主的職責。袞,君主的禮服,這里借指皇帝。闕,同“缺”,過失。(48)仲山甫,周宣王的臣子。(49)弼棐(fei 匪),輔佐。匡救,糾正。(50)格非,糾正錯誤。(51)過舉,錯誤的舉動。(52)亮采惠疇,做官辦事的意思,語出《尚書·舜典》。(53)保氏,古代官名,負責貴族子弟的教育。(54)木繩,木匠用的墨線。金礪,磨刀石。古人多以此兩物比喻糾正錯誤。(55)修齋建醮(jiao 叫),修建祭壇設置道場。指世宗為求長生不老而舉行的各種儀式。(56)天桃天藥,天賜的仙桃仙藥。方士為欺騙世宗,偷偷地把丹藥、桃子放在供桌上或帷幕間,謊稱是神仙所賜,服后能升天。(57)差求四出,派人到處索求。(58)都俞,表示贊成。吁咈(xu fu虛扶),表示否定。見于《尚書》中堯、舜的對話,后用以形容君臣間能推心置腹地交換意見的密切關系。(59)陳善閉邪,陳述良言,防止邪惡。語出《孟子·離婁上》。(60)退有后言,指臣子在退朝后私下議論是非。(61)有官守,有為官的操守。有言責,有進言的責任。(62)苛斷,苛刻武斷。(63)人情乎,這合乎人情嗎?(64)不事事,不做事。(65)“君心”二句,君主的心思與臣子的心思偶然不相投合,就說陛下是輕視群臣。(66)正心之學微,正心的功夫差。正心,儒家關于加強自我修養的一種說法。(67)胡寅,字明仲,南宋福建崇安人。歷任校書郎、中書舍人等職,多次上書宋高宗,力主抗金北伐,被秦檜所貶斥。(68)是己拒諫,自以為是,拒絕勸告。(69)億,同“臆”,猜測。(70)“《記》曰”三句,語出《禮記·緇衣》,意謂君主多疑,百姓就無所適從;臣下私心難測,君主就事必躬親。(71)有辭于臣,使群臣有話可說。(72)止,只、僅。下句同。(73)順受其正,順應自然的本來規律。(74)陶仲文,明世宗最信任的方士,曾被封為“真人”。(75)“伏羲”三句,伏羲氏是神話中人類的始祖。傳說有龍馬從黃河中出現,伏羲氏根據龍馬的花紋畫成八封,稱為“河圖”。則,效法。文,同“紋”。(76)“禹治”四句,相傳夏禹治水,有神龜浮洛水而出,禹根據龜背上的紋路把天道人事一一排列,歸納為九大類,稱為“洛書”。九疇,九種法則或類型。(77)“宋真宗”句,宋真宗趙恒為粉飾太平,聲稱在乾祐山得到天書,實際上是王欽若等人偽造。乾祐山,在陜西鎮安。(78)孫奭(shi是),宋真宗時名儒,仕至龍圖閣學士。真宗議奉迎天書,曾力諫。(79)逆,迎合。(80)分理,分別處理政務。(81)“既無”句,既沒有輔助君主、給人民以恩惠的特殊本領。(82)《太甲》,《尚書》中的篇名。(83)“有言”四句,遇有違背你意旨的話,必得衡量一下是否符合道;遇有順從你意旨的話,必得衡量一下是否不符合道。(84)逆本,逆亂的根源。(85)梁材,字大用,南京人。明弘治間進士,官至戶部尚書。執法嚴峻,理財有方。(86)有聲,有好名聲。(87)有守,有操守,意謂有正直的品德。(88)“無用”二句,不再用積累錢財作為賄賂的方法以求升官,自身稍有改正。(89)見稱于人者,被人所稱道的人。(90)廟廊,朝廷,此處指在朝做官。山林,民間,此處指在野退隱。交戰熱中,內心斗爭激烈。(91)鶻突,猶“糊涂”。依違,模棱兩可。(92)茍舉故事,只是按照慣例茍且行事。故事,過去的事例。(93)格物,探求事物的原理。(94)社稷靈長,指國家長治久安。(95)股肱,四肢,比作群臣。腹心,比作君主。(96)“而自”句,君主只能自己親自去看、去聽、去做了。(97)儀,張儀。衍,公孫衍。兩人都是戰國時有名的辯士。(98)得志與民由之,有機會施展抱負時就與百姓一起按大道行事。語出《孟子·滕文公下》。(99)改行,改變行為。(100)日視正朝,天天上朝處理政務。(101)宰輔,內閣大學士。九卿,六部的尚書、侍郎等。侍從,指翰林院官員,在皇帝身邊負責禮儀、秘書、講學等工作。言官,指給事中和御史等監察官員。(102)皋,皋陶(yao堯),夔(kui葵),后夔,虞舜時的賢臣。伊,伊尹。傅,傅說(yue悅),商代的賢臣。(103)明良喜起,君臣間互相勉勵敬重的話,語出《尚書·益稷》,虞舜作歌:“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皋陶和歌:“元首明哉,股肱良哉!”(104)光祿寺,朝廷中負責皇室膳食和宴會的機構。(105)錦衣衛,原為護衛皇宮的親軍,后兼管刑獄,成為明代的特務機關。恩蔭,因父輩功勞而贈與子孫官爵,大都掛名在錦衣衛。(106)帶俸,編制外的官員。(107)蓋藏,指儲藏的財物。(108)敦,勉勵、督促。本行,基本的道德。(109)上納,指納錢捐官。(110)“久任”句,使文武官員久任其位,責成其做出成績。(111)緇黃,指和尚道士。四民,指士、農、工、商。(112)兼舉富教,使百姓富裕和使百姓受教化的工作同時并舉。(113)屯鹽本色,明朝征收屯田、鹽商的賦稅用糧、鹽等實物,后改折為銀錢。海瑞在此主張恢復征收實物。本色,指以實物交納的賦稅。(114)“刑之”句,按照刑律懲治,決不姑息。(115)必世之仁,經過長時間才能收效的仁政。語出《論語·子路》:“必世而后仁。”(116)撫按科道,指巡撫、巡按、六科給事中、十三道監察御史,都是明代設置的監察官員,其中巡撫兼管行政。(117)六氣,指陰、陽、風、雨、晦、明六氣。(118)恭己無為,意謂君主只要謹守道德,就不必親自處理具體事務。語出《論語·衛靈公》。(119)薰為太和,意謂只要天、地、人三者協調和諧,萬物就滋長繁茂。語見《禮記·中庸》。(120)“可以”二句,人可以幫助天地以化育萬物,與天地并列而為“三才”。(121)不終之藥,不死之藥。(122)輕舉,指成仙升天。(123)惓惓(quan權),同“拳拳”,誠懇貌。(124)反情易向,轉換心思,改變行為。(125)宗社,宗廟社稷,指國家。
〔分析〕
海瑞(公元1514年—1587年),字汝賢,號剛峰。瓊山(今海南省海口)人。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舉人,歷任福建南平教諭、浙江淳安知縣、戶部主事、右都御史巡撫應天府等職。海瑞為人剛正廉明,深受江南百姓愛戴,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清官。
嘉靖年間,明王朝由盛轉衰,開始趨向沒落。當時豪強大肆兼并土地,農民日益貧困。西北俺答經常入侵,東南倭寇不時騷擾,可朝廷上下吏貪將弱,軍備廢弛,國家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面對內憂外患,明世宗朱厚熜卻一心求仙訪道,長期不理朝政。嚴嵩父子伺機竊取權柄,擅作威福,使局勢更加惡化。嘉靖四十四年,嚴世蕃遭林潤彈劾,被處死刑,嚴嵩也被革職遣返原籍。朝野人士本以為明世宗會以此為契機,改弦更張,勵精圖治,使明王朝重現清明局面。然而明世宗一如既往,朝政毫無起色。在這樣的情況下,海瑞于嘉靖四十五年以清吏司主事的微職毅然上書,痛陳朝政弊端,尖銳地批評了明世宗的嚴重過失。明世宗讀到海瑞的奏疏,赫然大怒,將海瑞打入天牢。幸而不久世宗死了,穆宗(朱載垕)繼位,海瑞才獲釋放。海瑞上書的舉動在當時震驚朝野,而這篇《治安疏》也就成為廣為傳頌的名文。
《治安疏》共分為七個層次。
第一段從開頭到“謹披瀝肝膽為陛下言之”,從君臣關系和效忠君主的立場出發,說明上疏的緣由。文章開篇即指出,上疏的目的是“正君道,明臣責,求萬世治安”,這是治理國家的第一件大事,也是本文所要論述的主題。作者認為君主是天下萬物之主,因此必須體察民生利病。然而君主深居九重,又怎么能盡知天下之事呢?這就需要群臣百官真實地向君主反映情況。君主能使群臣充分發表意見,是為“君道”;群臣能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是為“臣職”。作者從兩方面批評了當時朝臣不負責任的態度:一是為討好君主而“阿諛曲從”,一是為博取正直的名聲而危言聳聽。作者聲明他所持的態度是“直言”,即“美曰美,不一毫虛美;過曰過,不一毫諱過”。
第二段從“漢賈誼陳政事”到“概以政之安且治頌之,諛也”,以古代仁君為例,說明漢文帝尚多怠廢之政,故不應以國家治安來掩蓋自己的錯誤。
第三段從“陛下自視于漢文帝何如”到“嘉靖者,言家家皆凈而無財用也”,敘述明世宗即位之初尚能施行德政,可是不久即向錯誤的方向發展,使天下人失望。奏疏說世宗“天資英斷,睿識絕人”,這當然是封建社會頌揚帝王的套話,然而世宗當年從明代最昏庸的皇帝武宗手中接過皇位時,確實以雷厲風行的手段鏟除前朝弊政,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可是時過不久,世宗就以為天下太平,在方士的誘惑下,棄朝政于不顧,醉心于修煉長生之術,大興土木修建宮苑,并廣開門路賣官鬻爵,造成全國上下綱紀廢弛、民不聊生的局面。作者從兩個方面對明世宗提出尖銳批評:一從封建綱常出發,世宗的行為薄于父子、君臣、夫妻,違背了儒家的倫理道德;二從社會現狀而言,導致了“吏貪將弱,民不聊生,水旱靡時,盜賊滋熾”的慘痛后果。奏疏在這一段結束時特地引用當時民諺說:“嘉靖者,言家家皆凈而無財用也”(“家”為“嘉”的諧音,“凈”為“靖”的諧音),如此尖銳抨擊君主的言論,在封建社會中是難得的。
第四段從“邇者,嚴嵩罷相”到“臣請再為陛下開之”,說明倘使皇帝君道不正,身為臣子應當忠言直諫,若為了保持身家性命而怕觸怒皇帝,一味地阿諛奉承而放棄臣職,是“陷陛下誤終不復,諸臣欺君之罪大矣”。
第五段從“陛下之誤多矣”到“無是理也”,著重分析世宗修醮求長生的謬誤,及其在政治上形成的惡劣影響。作者以無可爭辯的事實說明,方士的長生之藥都是騙人的,他們自己有哪一個是不死的?被世宗尊為“國師”的陶仲文已死去,“仲文尚不能長生,而陛下獨何求之”? 世宗的執迷不悟,豈不荒唐可笑! 明君應當順應自然規律行事,不能輕信虛幻迷妄的邪說。世宗為求仙不理國事,把政務推諉給群臣,可是群臣亦未能盡職,一味敷衍了事,使君主在歧途上越走越遠。作者再三強調,正君道和明臣職是相輔相成的,君道不正,則臣職難明;反之臣職不明,君道也就不正。
第六段從“陛下誠知玄修無益”到“求之其可得乎”,提出正君道、明臣職,革新弊政的具體措施。文章呼吁世宗振作起來,勵精圖治,洗數十年君道之誤,群臣則各盡其職,洗數十年阿君之恥,共致天下于清明。“一振作而諸廢具舉,百弊鏟絕,唐、虞三代之治粲然復興矣!”作者又一次強調,君道正,臣職明,是天下治安的根本大計。
第七段從“夫君道不正”到全文結束,再次申述上疏的本意是對君主盡忠,對國家人民負責。
海瑞的《治安疏》從忠君愛國的角度,把君主和國家等同起來,表現出濃厚的封建意識。他認為君主是萬物之主,天下是君主的家業,臣民有責任協助君主守住家產,這些思想從今天看來當然是不可取的。然而此文在宣揚忠君觀念的同時,流露出強烈的憂國憂民意識。作者為黎民蒼生仗義直言的精神,不畏權勢犯顏直諫的膽識,堅持正義不怕犧牲的凜然正氣,都是值得肯定的。
這篇文章緊緊圍繞“正君道”、“明臣職”的主題反復論述,侃侃而談,義正辭嚴,一股正氣回蕩在字里行間。文章引用了不少歷史事實和典籍記載,借古喻今,大大增強了論證的說服力。尤其是引用了當時流傳的諺語:“嘉靖者,言家家皆凈而無財用也”,更突出了文章對現實的批判意義。文章還運用了許多句法大致整齊的對偶句和排比句,讀起來鏗鏘有力,氣勢磅礴,充分顯示出雄辯的力量和思想的光芒。
〔評說〕
傅振商《海忠介公全集敘》:“其切諫世廟玄修希仙,忠篤剴至,言人所不敢言,而非折檻以為名。直指政府,攬權病國,侃直痛快,觸人所不欲言,而非立異以見功。”
上一篇:散文賦《河水·龍門》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文言小說·戲曲《法場》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