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佳人》原文與翻譯、賞析
[唐] 杜 甫
絕代有佳人②,幽居在空谷③。
自云良家子④,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⑤,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⑥,萬事隨轉燭⑦。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⑧。
合昏尚知時⑨,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⑩。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11)。
摘花不插發,采柏動盈掬(12)。
天寒翠袖薄(13),日暮倚修竹(14)。
〔注釋〕
①本篇選自杜甫《杜工部集》。②絕代,猶絕世,舉世無雙。《漢書·外戚傳上》載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唐人避太宗李世民諱,改“世”為“代”。③幽居,隱居。《禮記·儒行》:“幽居而不淫。”空谷,幽深的山谷。④良家子,清白人家的女子。⑤關中,今陜西中部一帶。此實指長安,天寶十五載六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喪亂,即指安史之亂。⑥世情,世態人情。惡(wu務),厭惡,嫌棄。衰歇,衰敗失勢。⑦轉燭,此喻世事變幻,富貴無常。清何琇《樵香小記》作“富貴貧賤,有如轉燭”。⑧新人,指丈夫新娶的妻子。⑨合昏,即夜合花,又名合歡花,朝開夜合,故曰“知時”。⑩徐增曰:“此二句,見誰則知我?泉水,佳人自喻;山,喻夫婿之家。婦人在夫家,為夫所愛,即是在山之泉水,世便謂是清的;婦人為夫所棄,不在夫家,即是出山之泉水,世便謂是濁的。”(《說唐詩》)仇兆鰲則曰:“此謂守貞清而改節濁也。”(《杜詩詳注》)亦通。(11)蘿,即女蘿,一種有藤植物。(12)掬(ju居),兩手捧取。(13)翠袖,泛指佳人衣著。(14)修竹,長竹。竹有節而挺立,以喻佳人的堅貞操守。
〔分析〕
詩作于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時杜甫棄官后取道秦州、同谷入蜀。詩歌塑造了一位被戰亂擊碎了家庭幸福而遭致夫婿遺棄的棄婦形象,從而控訴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苦難,也隱見忠而見棄的詩人之怨憤。
第一段從首句起至“不得收骨肉”。通過自敘形式,棄婦訴說了戰亂給她娘家帶來的滅門之禍。首四句即點出了棄婦美麗的容貌、出身高門的身世和如今飄零悲苦的境況。從她的容貌和出身看,她應該有個美滿幸福的家庭,但如今“零落依草木”,埋沒在空谷中寂寞地生活,詩歌一上來就用了因果反差對比,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去,棄婦追敘昔年安史之亂,使她兄弟被害,連尸骨都無從收拾的悲慘遭遇。她兄弟做了大官尚且如此,那么一般小百姓所受到的戰亂之苦就更可想而知了。因此“官高何足論”一句起著由點及面深化主題的作用。
第二段是棄婦訴說婚姻的不幸,共八句。戰亂毀滅了棄婦母家的家庭,她也因而失勢。丈夫是個薄情勢利之徒,隨即把她遺棄了,另娶新婦。說“新人美如玉”,實際上新人也不一定比這位棄婦更美。因為棄婦的姿容是絕代佳人,本就是容華絕代的意思。《漢書》上形容李夫人的美麗就是用“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兩句,可見她被棄的原因絕非年長色衰,而是她母家的失勢。而致使其母家失勢的根子則在安史之亂。因此這一段雖然用了比興手法,用了種種對比手段來描寫棄婦婚姻的不幸,但筆觸依然不離戰亂。
第三段用賦與興的手法突出地表現了棄婦處貧賤而志懷高潔貞靜的個性。她窮得只能依靠變賣僅剩的一點珠寶來度日,在瑟瑟的秋風中只穿著薄薄的衣衫,茅屋破了,只能用藤蘿來修補,但她仍抱松柏之貞、翠竹之節,辛苦地過日子,仍像深谷中的山泉一樣清洌明凈,而決不作出山之泉,惡濁流蕩,改易節操。
在古典詩歌中,棄婦是常見的主題,如《詩經》中的《氓》、《谷風》,漢詩中的《上山采蘼蕪》等,反映了男子喜新厭舊、婦女地位沒有保障的社會現象,杜甫此詩將這種現象放在戰亂的特定背景下來描寫,就使詩歌主題超越了一般,而把個人的不幸命運與一個時代的苦難相接通,因此詩的主題意義就來得更深刻。另外,杜甫對朝廷一片忠貞,但遭到的卻是被朝廷遺棄,他的遭遇與“佳人”也有某些相似之處,因此無意識中就難免將自己的身世之感注入到棄婦形象的塑造中去。因此這位佳人的形象也較一般棄婦詩中的婦女形象更哀惋動人。
〔評說〕
高棅《唐詩品匯》:“似悲自訴,自言自誓,矜持慷慨,修潔端麗,畫所不能如,論所不能及。”
唐汝詢《唐詩解》:“此詩敘事真切,疑當時實有是人。然其自況之意,蓋亦不淺。”
黃周星《唐詩快》:“題只‘佳人’二字耳,初未嘗云‘嘆佳人’、‘惜佳人’也,然篇中可勝嘆惜乎? 此詩蓋為佳人而發,但不知作者果為佳人否? 則觀者果當作佳人觀否? 請試參之。”
浦起龍《讀杜心解》:“‘在山清’、‘出山濁’,可謂貞士之心、化人之舌矣。建安而下,齊梁而上,無此見道語。只以寫景作結,脫盡色相。”
上一篇:文言小說·戲曲《余韻》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使至塞上》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