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描寫《遼寧省·千山》古詩詞賞析大全
千山,原名千華山,又名積翠山,在遼寧省鞍山市東20公里,為東北地區(qū)三大名山之一。最高峰仙人臺海拔700多米。山中奇峰迭起,塔寺星羅棋布。人稱其峰巒有999座,以其近1000,故名千山,自古為遼東名勝。此山不僅峰巒奇秀,而且有遼金以來的名勝古跡甚多。有建于唐代而繁榮于明代的5大寺廟: 龍泉寺、大安寺、香巖寺、中會寺、祖越寺。此外尚有著名道觀——無量觀及九宮、八庵、十二觀等掩映在重巒翠嶂之中。寺廟與道觀中保存著大量碑刻、鐘、塔等珍貴文物。登仙人臺可近瞰千山奇秀,遠眺渤海煙波;立第二高峰五佛頂,可北望遼陽塔影,南觀風(fēng)、岫諸山。
明霞為飾玉為容,山到遼陽巒嶂重。
欲向青天花數(shù)朵,九百九十九芙蓉。
[詩名] 千山
[作者] 姚元之,清代人。
[注釋] ●山到遼陽:千山距遼陽40公里,遼陽曾是努爾哈赤的金國京城,那時鞍山只是村鎮(zhèn),沈陽也尚未興起,故詩人用“山到遼陽”襯托歷史淵源。●花數(shù)朵:是數(shù)花朵的倒裝句。花朵是用以比喻千山諸峰的。●九百九十九芙蓉:說千山的999峰,峰峰皆似蓮花,因此千山又有“千朵蓮花山”之名。
千山
峰奇乍若逢高山,境別渾如讀異書。
雙闕洞開蒼壁迥,萬山奔赴紺宮虛。
[詩名] 大安寺山景
[作者] 姚元之
[注釋] ●大安寺:千山古寺,這一帶山勢雄拔聳峭,別具勝景,有“唐巒擁翠”、“佛手拏空”、“寶塔迎風(fēng)”、“石洞藏云”等16景,詩句就是寫這里的奇特山景。●峰奇二句:用“峰奇”、“境別”形容這里的獨特景致;詩人又以“高士”、“異書”作比擬,更增添了奇異的色彩。●雙闕洞開:指“石洞藏云”景,在寺北山巔有羅漢洞、洞如石室,長20余米,云氣氤氳,洞內(nèi)列18羅漢像。●紺宮:僧寺的別稱,亦云紺園、紺宇、紺坊、紺殿,因佛國土之色相為紺青。此處指大安寺。
千山勝景久薌哉,三度徒教寄詠回。
本異唐宗曾駐輦,空傳丁令有遺臺。
底須石洞花巖到,原匪探奇問景來。
卻笑前遭泐崖處,侵尋應(yīng)已漶莓苔。
[詩名] 寄題千山
[作者] 弘歷,此詩為作者第四次東巡時游千山所題。
[注釋] ●薌 (xiang,香):香氣,指芳名遠播。●三度: 作者原注 “三臨盛京皆欲至而未果”。●本異句:作者原注“相傳唐太宗曾駐蹕于此,然彼時以征高麗而往其處。予三次皆因謁祖陵而來,事既不同; 且此地在唐僅為遼西以外邊郡,今則為祖宗創(chuàng)業(yè)故都,建置更不同也。”●丁令:作者原注“山有仙人臺,或因丁令威得名”。《搜神后記》載:“丁令威,漢代遼東人,學(xué)道于靈虛山,后化鶴歸遼。”●石洞花巖:原注:“千山名勝”。●匪:同非。泐(le,勒)崖:刻字于崖石之上。泐:同勒。●侵尋:猶侵淫,逐漸。承上句,猶言:“前次石崖上題刻,恐已被繁茂的青苔所掩沒。
花香浮塔院,霞影落立岑。
杳杳鐘聲動,遙峰護碧林。
[詩名] 中會塔鐘
[作者] 未詳
[注釋] ●中會:千山上唐朝古剎中會寺。
青巒百柱立巋然,紗霧戲飄壁上仙。
飛鳥正迷天外路,忽驚人立翠峰巔。
[詩名] 千山天外天
[作者] 王樹遠
松螺點點列云屏,月育泉石鳥宿營。
作響罡風(fēng)天海論,廟高難與五佛爭。
[詩名] 千山五佛頂
[作者] 王樹遠
[注釋] ●罡 (gang,剛)風(fēng):高空之風(fēng)。●五佛頂:為千山諸寺觀中地勢最高者。有“山高不過仙人臺,廟高不過五佛頂”之說。
上一篇:關(guān)于描寫《北京市·北海》古詩詞賞析大全
下一篇:關(guān)于描寫《北京市·盧溝橋》古詩詞賞析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