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峨眉山行紀(jì)
范成大
乙未,大霽(1)。……過新店、八十四盤、娑羅平(2)。娑羅者,其木葉如海桐(3),又似楊梅(4),花紅白色,春夏間開,惟此山有之(5)。初登山半,即見之; 至此,滿山皆是。大抵大峨之上(6),凡草木禽蟲悉非世間所有(7)。昔固傳聞,今親驗(yàn)之(8)。余來以季夏(9),數(shù)日前雪大降,木葉猶有雪漬斕斑之跡(10)。草木之異,有如八仙而深紫(11),有如牽牛而大數(shù)倍(12),有如蓼而淺青(13)。聞春時異花尤多,但是時山寒,人鮮能識之(14)。草葉之異者,亦不可勝數(shù)。山高多風(fēng),木不能長,枝悉下垂。古苔如亂發(fā),鬖鬖掛木上(15),垂至地,長數(shù)丈。又有塔松,狀似杉而葉圓細(xì),亦不能高; 重重偃蹇如浮圖(16)。至山頂尤多。又?jǐn)酂o鳥雀(17),蓋山高,飛不能上。
自娑羅平過思佛亭、軟草平、洗腳溪,遂極峰頂光相寺(18),亦板屋數(shù)十間,無人居,中間有普賢小殿(19)。以卯初登山(20),至此已申后(21)。初衣暑绤(22),漸高漸寒,到八十四盤,則驟寒(23)。比及山頂(24),亟挾纊兩重(25),又加毳衲駝茸之裘(26),盡衣笥中所藏(27),系重巾(28),躡氈靴(29),猶凜栗不自持(30),則熾炭擁爐危坐(31)。山頂有泉,煮米不成飯,但碎如砂粒。萬古冰雪之汁,不能熟物,余前知之。自山下攜水一缶來(32),財自足也(33)。
移頃(34),冒寒登天仙橋,至光明巖,炷香(35)。小殿上木皮蓋之。王瞻叔參政嘗易以瓦(36),為雪霜所薄(37),一年輒碎。后復(fù)以木皮易之,翻可支二三年(38)。人云:“佛現(xiàn)悉以午(39)。”今已申后,不若歸舍,明日復(fù)來。逡巡(40),忽云出巖下傍谷中,即雷洞山也。云行勃勃如隊(duì)仗(41),既當(dāng)巖則少駐(42)。云頭現(xiàn)大圓光,雜色之暈數(shù)重(43)。倚立相對(44),中有水墨影若仙圣跨象者(45)。一碗茶頃(46),光沒,而其傍復(fù)現(xiàn)一光如前,有頃亦沒(47)。云中復(fù)有金光兩道,橫射巖腹,人亦謂之“小現(xiàn)”。日暮,云物皆散,四山寂然。乙夜燈出(48),巖下遍滿,彌望以千百計(49)。夜寒甚,不可久立。
丙申(50),復(fù)登巖眺望(51)。巖后岷山萬重;少北則瓦屋山,在雅州(52);少南則大瓦屋,近南詔(53),形狀宛然瓦屋一間也。小瓦屋亦有光相(54),謂之“辟支佛現(xiàn)(55)”。此諸山之后,即西域雪山,崔嵬刻削(56),凡數(shù)十百峰。初日照之(57),雪色洞明(58),如爛銀晃耀曙光中(59)。此雪自古至今未嘗消也。山綿延入天竺諸蕃(60),相去不知幾千里(61),望之但如在幾案間(62)。瑰奇勝絕之觀(63),真冠平生矣(64)。
復(fù)詣巖殿致禱(65),俄氛霧四起(66),混然一白(67)。僧云: “銀色世界也。”有頃,大雨傾注(68),氛霧辟易(69)。僧云: “洗巖雨也,佛將大現(xiàn)。”兜羅綿云復(fù)布巖下(70),紛郁而上(71),將至巖數(shù)丈,輒止,云平如玉地。時雨點(diǎn)有余飛。俯視巖腹,有大圓光偃臥平云之上(72),外暈三重,每重有青、黃、紅、綠之色。光之正中,虛明凝湛(73),觀者各自見其形現(xiàn)于虛明之處,毫厘無隱,一如對鏡,舉手動足,影皆隨形,而不見傍人。僧云: “攝身光也(74)。”此光既沒,前山風(fēng)起云馳。風(fēng)云之間,復(fù)出大圓相光,橫亙數(shù)山,盡諸異色,合集成采,峰巒草木,皆鮮妍絢茜(75),不可正視。云霧既散,而此光獨(dú)明,人謂之 “清現(xiàn)”。凡佛光欲現(xiàn),必先布云,所謂“兜羅綿世界”。光相依云而出; 其不依云,則謂之 “清現(xiàn)”,極難得。食頃(76),光漸移,過山而西。左顧雷洞山上,復(fù)出一光,如前而差小(77)。須臾(78),亦飛行過山外,至平野間轉(zhuǎn)徙(79),得得與巖正相值(80),色狀俱變,遂為金橋,大略如吳江垂虹(81),而兩圯各有紫云捧之(82)。凡自午至未,云物凈盡,謂之“收巖”,獨(dú)金橋現(xiàn)至酉后始沒。
〔注釋〕(1)乙未: 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六月二十七日。大霽(ji): 這里指雪后大晴。(2)娑羅:常綠喬木。宋朝宋祁《益部方物略記》:“娑羅花,生峨眉山中,類枇杷,數(shù)葩合房,春開,葉在表,花在中。”平:亦寫作“坪” ,山中平地。(3)海桐:一種常綠灌木,生長在福建、廣東一帶的海邊上。葉互生,有光澤,長橢圓狀倒卵形。(4)楊梅: 一種常綠喬木,葉長橢圓形倒披針形,質(zhì)厚而光滑。(5)惟:只。(6)大抵(di):大都,大致。(7)悉(xi):全,都。(8)驗(yàn):驗(yàn)證。(9)季夏: 夏歷六月。(10)漬(zi):浸。斕(lan)斑: 色彩錯雜的樣子。(11)八仙:也叫繡球花,是一種落葉灌木,七、八月間開出淡紫色的球狀花朵。(12)牽牛:一年生草木植物,花冠喇叭形,所以也叫喇叭花。(13)蓼(liao):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葉披針形,花小,白色,略帶紅暈,生長在河邊與水中。(14)鮮(xian):少。識: 這里是看到的意思。(15)鬖(san)鬖: 毛發(fā)下垂的樣子。(16)偃(yan)蹇(jian): 高聳,天矯的樣子,這里有穩(wěn)立之意。浮圖: 塔。(17)斷無: 絕對沒有。(18)極: 至,達(dá)到最高處。光相寺: 唐宋前叫光普殿,在大峨山頂上。(19)普賢: 菩薩名。與文殊菩薩合稱佛門二圣。(20)卯初:即早上五點(diǎn)。(21)申后:下午五點(diǎn)以后。(22)衣:作動詞用,穿的意思。绤(xi): 粗葛布,這里指夏布衣服。(23)驟寒: 急遽寒冷。(24)比: 等到。及:到達(dá)。(25)亟(ji): 急。挾: 持,這里作穿解。纊(kuang):絲綿,這里指絲綿衣服。(26)毳(cui):鳥獸的細(xì)毛。衲(na):僧衣,這里指寬大的袍子。駝茸(rong): 駱駝的細(xì)毛絨。裘:皮衣,這里指能御寒的衣服。(27)笥(si): 裝衣物的方形竹器。(28)系重巾: 頭上包兩層頭巾。(29)躡(nie): 踩,這里指腳穿。(30)凜(lin)栗(li): 冷得發(fā)抖。不自持: 自己克制不住。(31)熾炭:燒旺炭火。熾: 作動詞用,燒旺的意思。擁: 抱持。危坐: 端坐。(32)缶(fou): 腹大口小的瓦器。(33)財:通“才”。自足: 夠目己用。(34)移頃: 移時,不久。(35)炷(zhu): 燃燒。(36)王瞻叔: 名之望,宋高宗紹興年間進(jìn)士,孝宗時官至參知政事。參政: 參知政事的簡稱。易:換。(37)薄: 迫,侵。(38)翻: 反倒。支:支持,保持。(39)佛現(xiàn): 又叫佛光或峨眉寶光。它是太陽相射處的云層或霧層上圍繞人影的一種彩色光環(huán)。人背向太陽站著,光線通過云霧區(qū)小水滴,經(jīng)衍射作用,便產(chǎn)生了這種光環(huán)。光環(huán)內(nèi)的人影,是由于陽光照射人體時,人影投映在云霧層上而形成的。峨眉山是佛寺聚集的地方,人們見到這種奇特的景象,聯(lián)想到佛,于是叫它為佛現(xiàn)。(40)逡(qun)巡: 有所顧慮而徘徊。(41)勃勃: 旺盛的樣子。隊(duì)仗:儀仗隊(duì)。(42)當(dāng):相遇。少駐: 暫時停留。(43)暈: 指圓形的光圈。(44)倚立: 指人側(cè)立著。(45)中: 指大圓光里面。仙圣: 指普賢。佛寺里普賢的塑像,往往是騎著白色的大象。(46)一碗茶頃: 喝一杯茶的工夫,喻其時間短暫。(47)有頃: 不久。(48)乙夜: 二更時分,晚上十點(diǎn)左右。燈:即所謂圣燈或神燈。峨眉山頂有幾處地方,晚上天空無云時,站在那里遙望山林,可以隱約看到好象螢火、磷焰、繁星一般的光點(diǎn)。起初為數(shù)甚少,不久逐漸增多。有人認(rèn)為它是磷火,有人則認(rèn)為它是倒在地上的大樹因長期潮濕而引起表皮開始腐爛時發(fā)的光。(49)彌(mi)望: 滿眼。彌:滿。(50)丙申: 指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六月二十八日。(51)巖: 指光明巖。(52)雅州: 今四川省雅安縣。(53)南詔:古國名,在今云南省大理縣一帶。(54)光相: 與下文“相光”義同,即佛光。(55)辟支佛: 辟支迦佛陀的簡稱,意譯為“緣覺”或“獨(dú)覺”,指并無師承而獨(dú)自悟道的佛。它是一種通稱,不是人名。現(xiàn):指光相出現(xiàn)。(56)崔嵬(wei): 高大不平。刻削:如用刀子削成的,形容山勢陡峭。(57)初日:初升的太陽。(58)洞明:透明。(59)爛銀:燦爛的銀子。晃耀: 閃耀。(60)天竺(zhu):我國古代對印度的稱呼。諸蕃: 指各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蕃: 也寫作“番”,是我國古代對各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的稱呼。(61)相去: 相距。(62)但:只。幾案: 泛指桌子。幾: 小桌子。案: 長桌子。(63)瑰(gui)奇勝絕: 瑰麗奇特超越一切。觀: 景象。(64)冠平生:平生第一。冠:位居第一。(65)詣(yi): 到。禱: 禱告。(66)俄:不久。氛霧:霧氣。(67)混然一白:茫茫然一片白色。(68)傾注:形容雨大。傾:倒出。注: 灌注。(69)辟易: 退卻。(70)兜羅綿云:象兜羅綿一般的云。兜羅:也寫作“妬羅” ,樹名,梵語。它所生的絮叫兜羅綿,意譯為“楊華絮”。下文“兜羅綿世界” ,意為“云海” 。(71)紛郁:盛多的樣子。(72)偃臥:仰面臥倒。(73)虛明:空洞明亮。凝湛(zhan):凝聚澄清。(74)攝:攝取。(75)鮮妍(yan)絢茜(qian):新鮮妍麗,絢爛鮮明。(76)食頃:一頓飯的工夫。(77)差小: 略小。(78)須臾(yu):片刻。(79)轉(zhuǎn)徙(xi): 轉(zhuǎn)移。徒: 遷移。(80)得得:唐代方言,等于說“特地”,這里可作“恰恰”解。相值: 相遇。(81)吳江垂虹:吳江的垂虹橋,在江蘇吳江縣東。本名利往橋,因上有垂虹亭,故名。橋有七十二洞,宋慶歷八年建。俗名長橋。(82)兩圯(yi);指橋兩邊。圯:橋。
〔鑒賞〕自古來,贊譽(yù)峨眉山的詩文多如峨眉山的奇花異木,數(shù)不勝數(shù)。應(yīng)該說,范成大的《峨眉山行紀(jì)》是這些眾多詩文中的優(yōu)秀之作。一篇千余字文,八百年來,歷經(jīng)滄桑,竟能達(dá)到常讀常新、色香不敗的境地,委實(shí)是難得的。《峨眉山行紀(jì)》寫得有個性、有特色。它再現(xiàn)了峨眉的佛光,寫活了峨眉的形象。
峨眉山在四川峨眉縣城的西南方向。從岷山綿延而來,是大小金川與岷江的分水嶺。因山勢逶迤,“如螓首峨眉,細(xì)而長,美而艷”而得名。亦說:“峨眉山去成都千里,然秋日清澄,望見兩山相峙如峨眉焉。”峨眉山有大峨、二峨、三峨之分。《峨眉山行紀(jì)》寫的是大峨的景色。峨眉山與浙江的普陀山、安徽的九華山、山西五臺山并稱佛教四大名山。山上寺廟創(chuàng)建于東漢,而后歷代都有增修。開初,峨眉流行道教。唐宋以后,佛教日盛。到了明、清,臻于極盛。一時梵宇琳宮,大小寺廟,遍布深山。
古之詩文,有的重于寫峨眉的山高路險。如明人詩云,“峨眉高,高插天,百二十里云煙連,盤空鳥道千萬折,奇峰朵朵開青蓮。”有的重于寫滿山勝跡。如清人高鶴年在《峨眉山游訪記》中,就先后寫到圣積寺、寶寧寺、伏虎寺等幾十處勝跡。作為宋代的著名詩人范成大,他有自己的美學(xué)追求。他選材有角度,寫來有層次。他交代峨眉的景物側(cè)重于記其奇; 他描繪峨眉的形象側(cè)重于寫其神。不追前人,不摹同輩,獨(dú)辟蹊徑,另有創(chuàng)構(gòu)。《峨眉山行紀(jì)》不愧為大手筆的力作。
峨眉,這座神奇的山,一直給人們玄妙莫測之感。人們給它編織了眾多的故事,制造著撲朔迷離的氛圍。峨眉有“佛氣” ,一山能使人心地篤誠的“佛氣”。這種“佛氣” ,似乎是力的化身、美的贊歌。請看娑羅平一帶草木的奇特。娑羅為峨眉山上生長的一種樹木。其“木葉如海桐,又似楊梅,花紅白色,春夏間開” 。娑羅多象那雍容大度、佛心篤誠的端莊少女。娑羅,這種稀有的樹,在峨眉,竟“滿山皆是” 。古人云:“坪有娑羅樹,春夏之間,花開如錦,非人間所有。”范成大亦說: “大抵大峨之上,凡草木禽蟲悉非世間所有。昔固傳聞,今親驗(yàn)之。” “今親驗(yàn)之” 一語有惑眾力、有說服力。這里,作者寫了山木之奇。接著,又寫氣候的異常。“余來以季夏,數(shù)日前雪大降” ,這種異常的氣候使得一些花草也處于神魂顛倒、容移貌變的境界。奇花不可識,奇葉不可識。看那遍山的古木,“枝悉下垂” ,驕驕然、巍巍然,儼然是看破紅塵、專心修煉的佛士。“古苔如亂發(fā),鬖鬖掛木上,垂至地,長數(shù)丈。”誠然,這是“佛山” 異景! 文首寫活了草木的奇特,亦可說寫神了法輪常轉(zhuǎn)、佛力無邊!
記游散文如若有景必寫、有物必錄的話,必然成了流水帳。面面寫到,面面不到,膚淺呆板,神韻全無。《峨眉山行紀(jì)》寫得有起伏、有層次、詳略得當(dāng)、跌宕多姿。作者沒有被一石一橋分散注意力,也沒被一寺一林遮住自己的視線。該舍棄的,他斷然割愛。諸如寫思佛亭、軟草平、洗腳溪等景物,他一筆帶過,未作鋪陳。他大膽剪裁、一再蓄勢,集中筆墨寫山上氣侯的寒冷,為寫好“佛光”大現(xiàn)拉開了帷幕。早晨五時登山、下午五時后方到光相寺。初登山時,穿著夏衣。到了山頂,“亟挾纊兩重,又加毳衲駝茸之裘,盡衣笥中所藏,系重巾,躡氈靴,猶凜栗不自持,則熾炭擁爐危坐。”說明了山頂奇寒。由于山頂氣壓低,因此“煮米不成飯” ,“萬古冰雪之汁,不能熟物” 。蘇軾有詩為證: “峨眉山西雪千里,北望成都如井底。春風(fēng)日日吹不盡,五月行人凍如蟻。”作者寫峨眉山上的奇寒,與首段寫草木的怪異作了鮮明的對照。如果說首段寫了“佛力” ,顯然,此處寫了“佛心” 。傳說峨眉絕頂乃普賢禪居的圣地。大自然的圣潔與菩薩的居地,給作品涂上了一層特有的色彩。
應(yīng)該說,一、二兩段的記述與描寫,為下文寫好“佛光” 的出現(xiàn)制造了一個協(xié)調(diào)的氛圍。“佛光”也叫“佛現(xiàn)” 。佛光的出現(xiàn),一定要在太陽不被云遮時,這是日光反照的關(guān)系,跟雨后晴空中出現(xiàn)的虹,其理類似。佛光出現(xiàn)都在午時。過午以后,太陽高懸天空,峨眉山中的云氣鋪滿山谷,在平平的云海上就會出現(xiàn)直徑數(shù)公尺的圓環(huán),顏色越來越濃,外紅內(nèi)紫,美麗絢爛。由于峨眉滿山佛寺,人們見此異景,自然想到普賢顯“佛” 。“佛光” 的種類很多,高低、大小、遠(yuǎn)近,往往不同。當(dāng)然,這與太陽的位置和云海的狀況有直接關(guān)系。佛光出現(xiàn)時,或全圓,或圓而下缺,或似虹,或呈雙層圓環(huán)。難見的“佛光” 有“清現(xiàn)” 、“反現(xiàn)”兩種。游者登山之日是“乙未” ,即淳熙四年六月二十七日。上得山來,已經(jīng)到了下午五點(diǎn)多鐘。“佛光” 的出現(xiàn)都在午時,所以才有“不若歸舍,明日復(fù)來” 之念。游者正在徘徊猶豫之時,“忽云出巖下傍谷中” ,“云行勃勃如隊(duì)仗,既當(dāng)巖則少駐。云頭現(xiàn)大圓光,雜色之暈數(shù)重,倚立相對,中有水墨影若仙圣跨象者。一碗茶頃,光沒,而其傍復(fù)現(xiàn)一光如前,有頃亦沒。云中復(fù)有金光兩道,橫射巖腹。”這里寫了“佛光” “小現(xiàn)” ,寫得有層次、有力度、有色彩。看! 云出——云駐——光圈畢現(xiàn)。如果凝神相視光圈,其間那淡墨色的影子多象普賢菩薩騎著一只大象。而且這種異景時隱時現(xiàn),確有追魂攝魄之力。按常規(guī)而言,“申后”是不易出 “佛光”的,這時竟出了,你說怪不怪?作者先寫剛想“歸舍” ,后寫忽見,即先寫“山窮水盡” ,后寫 “柳暗花明” ,給人大開大闔、一憂一喜之感。作者寫云出、云駐、光圈畢現(xiàn),均為略寫,而寫 “佛光” 的“小現(xiàn)”,采取工筆寫景的技法,再現(xiàn)“佛光”的神奇。那似象非象的普賢騎象圖,將給人帶來瑰麗的想象。那興許是普賢騎象,到洗象池去沐浴吧! 也許是從山間村老處談佛歸來。“小現(xiàn)”竟能如此迷人,那“佛光” “大現(xiàn)”更不言而喻。
由于這篇游記旨在寫 “佛光” “大現(xiàn)” 的奇麗景象,因此,作者運(yùn)用了眾多描述手法。用墨如潑,酣暢淋漓地寫出了 “佛光” “大現(xiàn)” 的奇觀。六月二十八日,復(fù)登山。作者先寫“大雨傾注,氛霧辟易” 。似乎給人造成一個錯覺: 糟了,“佛光”讓雨淋跑了,看不到了。接著,作者記述: “僧云:‘洗巖雨也,佛將大現(xiàn)。’”一憂一喜,一抑一揚(yáng),文勢跌宕,絲絲入扣。下面是寫“佛光” 的“大現(xiàn)” 。就作者的構(gòu)思而論,這是重場戲。此處若寫來平平,全文將大敗無救。若寫出特色、寫出個性,這篇游記就有了神韻。為寫好“佛光”的“大現(xiàn)”,作者慘淡經(jīng)營,作了辛苦的努力,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觀察力和表現(xiàn)力。第一,寫山云出現(xiàn),重于寫云勢。“兜羅綿云復(fù)布巖下,紛郁而上,將至巖數(shù)丈”一語,生動地寫出了山云旺盛、滾滾而來的動勢。這種動勢描寫與游者急切盼望“佛光” “大現(xiàn)”的心情是協(xié)調(diào)的。“輒止,云平如玉地” ,把動勢轉(zhuǎn)化為靜勢,這為“佛光” “大現(xiàn)”創(chuàng)造了一個神奇的境界。第二,寫“佛光”大現(xiàn),不僅寫了“佛光”的形狀與色澤,更重要的是寫了“佛光”的神韻。“有大圓光偃臥平云之上,外暈三重” ,這里寫了“佛光”的形狀。“每重有青、黃、紅、綠之色” ,極言“佛光”色澤艷麗。此處,或形或色,記述確切。寫光圈之中的影象時,作者用“虛明凝湛”四字描述,可謂生動、形象。光圈之中生動而明亮,穩(wěn)定而澄清,似泉似鏡,相對可鑒。這是何等神奇的現(xiàn)象啊!對此,作者作了清晰的記述。“觀者各自見其形現(xiàn)于虛明之處,毫厘無隱,一如對鏡,舉手動足,影皆隨形,而不見傍人。”天上“佛光” “大現(xiàn)” ,寺內(nèi)圣燈常明。這種玄妙的佛山滌人塵襟,滅人俗念。可以說,這里寫出了“佛光” 的神韻,顯示了普賢道場沉沉的佛味。第三,寫“佛光”“清現(xiàn)” ,旨在再現(xiàn)那絢麗奪目的意境。“佛光”最難看到的是“清現(xiàn)” 。“清現(xiàn)” 時,山谷中沒有一點(diǎn)云,突然出現(xiàn)一個彩環(huán),古山翠嶺襯托其下,那光輝燦爛的境界,實(shí)為罕見。“此光既沒,前山風(fēng)起云馳。”這就交代出“佛光” “清現(xiàn)” 的背景。“復(fù)出大圓相光,橫亙數(shù)山,盡諸異色,合集成采,峰巒草木,皆鮮妍絢茜,不可正視。云霧既散,而此光獨(dú)明” 。這是“佛光” “清現(xiàn)” 時動人心弦的玄妙景象。這是最難見到的“佛光” ,這是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作者寫得如此生動、傳神,確實(shí)難得。就全文總構(gòu)思來說,這里是構(gòu)思的最深處。就結(jié)構(gòu)藝術(shù)而論,這是全文的最高潮。就寫“佛光” 之奇來說,這里最見藝術(shù)感染力。就游記的意境而論,這里有深邃迷人的境界。第四,寫“佛光”的變幻,意在喚起人們瑰麗的想象。“佛光”本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它的出現(xiàn)是符合科學(xué)道理的。但是,當(dāng)人們不認(rèn)識這一自然現(xiàn)象時,總是以莫名其妙的心理去揣測它、膜拜它。誠然,丹青妙手看中了“佛光”的色彩,一代歌星從“佛光” 中找到了旋律,佛心篤誠的人從“清現(xiàn)” 中大徹大悟,文壇高手能從“佛光” 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作者寫到“佛光” “清現(xiàn)” ,沒有就此停筆。“食頃,光漸移,過山而西。左顧雷洞山上,復(fù)出一光,如前而差小。須臾,亦飛行過山外,至平野間轉(zhuǎn)徙” 。如果說,前面寫了靜的“佛光” ,顯然,這里寫了動的“佛光”。那飄動的光環(huán),多象神秘莫測的飛碟。這光環(huán)不僅有美感力,還有威脅力。它似乎有一種除惡祛邪的力量。“色狀俱變,遂為金橋,大略如吳江垂虹,而兩圯各有紫云捧之。”寫“佛光”一再變幻。初為鏡,后為環(huán),終為虹,變化多端,不可捉摸。“垂虹橋”在吳江縣東,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建筑。本名“利往橋” ,即吳江長橋。橋上有一亭,名“垂虹亭” 。因此吳江長橋,又叫“垂虹橋” 。垂虹橋?yàn)閲鴥?nèi)有名的長橋。此橋?qū)偃嵝远眨豢资芰Γ叭珮颍髡甙讯朊嫉摹胺鸸狻?比作筆直伸展的吳江長橋,形似神似,給人遐想。
范成大寫《峨眉山行紀(jì)》,沒有拘泥于一山一水、一剎一舍的記述和描寫。他從整體上寫峨眉,他攝取最足以顯示峨眉特征的“佛光”來表現(xiàn),這是大手筆的眼光。寫“佛光”的文字精彩之極,顯示出作者精湛的技法、深厚的功力。這篇散文寫山木之奇,而無冷峻怪異之感,寫“佛光”顯現(xiàn),而沒玄妙陰暗之感。字里行間,有激情、有向往、有力量,真是難得!
上一篇:《古文·岳陽樓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宋金元文·范成大·峨眉山行紀(jì)》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