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司馬季主論卜
劉基
東陵侯既廢(1),過司馬季主而卜焉(2)。季主曰: “君侯何卜也(3)?”東陵侯曰: “久臥者思起,久蟄者思啟(4),久懣者思嚏(5)。吾聞之,蓄極則泄,閟極則達(6),熱極則風,壅極則通(7)。一冬一春,靡屈不伸(8); 一起一伏,無往不復。仆竊有疑(9),愿受教焉(10)。”
季主曰: “若是(11),則君侯已喻之矣(12),又何卜為(13)?”東陵侯曰: “仆未究其奧也(14),愿先生卒教之(15)! ”
季主乃言曰: “嗚呼! 天道何親,惟德之親(16);鬼神何靈(17),因人而靈。夫蓍(18),枯草也; 龜,枯骨也(19),物也; 人,靈于物者也,何不自聽而聽于物乎?且君侯何不思昔者也?有昔者必有今日。是故碎瓦頹垣(20),昔日之歌樓舞館也; 荒榛斷梗(21),昔日之瓊蕤玉樹也(22);露蠶風蟬(23),昔日之鳳笙龍笛也(24); 鬼磷螢火(25),昔日之金釭華燭也(26); 秋荼春薺(27),昔日之象白駝峰也(28); 丹楓白荻(29),昔日之蜀錦齊紈也(30)。昔日之所無,今日有之不為過; 昔日之所有,今日無之不為不足。是故一晝一夜,華開者謝(31);一秋一春,物故者新。激湍之下(32),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33)。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為?”
〔注釋〕(1)東陵侯:邵平,秦時封東陵侯。秦亡后,在長安城東種瓜。瓜有五色,味美,當時人稱為東陵瓜。(見《史記·蕭相國世家》)(2)過:訪。(3)君侯:漢代對列侯的尊稱。這里是對當時已失去侯爵的邵平的客氣稱呼。(4)蟄(zhe): (蟲類)冬眠。啟: 打開閉塞。(5)懣(men): 郁悶。嚏(ti):打噴嚏。(6)閟(bi): 閉塞。(7)壅(yong): 阻塞。(8)靡: 無。(9)仆: 這是謙稱自己。(10)愿: 希望。受教: 接受(您的)教誨。(11)若是: 如此,象這樣。(12)喻: 知曉。(13)何卜為:為什么要卜呢? 為: 表示疑問的語氣詞。(14)究: 窮盡,這里指徹底弄清。奧; 奧妙,奧秘。(15)卒: 終,盡。(16)天道何親,惟德之親:天道對于人們有什么親近? 惟對有德的人才親近,語出《尚書·蔡仲之命》: “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17)靈: 靈驗。(18)蓄(shi): 一種草,莖可以用來占卜。(19)龜: 古代用龜甲占卜。(20)頹垣: 倒塌的墻。(21)荒榛(zhen): 灌木叢生。(22)瓊蕤(rui): 美好的花木。瓊:美玉。蕤: 花下垂的樣子。(23)露蠶: 飼養在室外的蠶。風蟬: 風中鳴叫的蟬。(24)鳳笙: 即笙,一種管樂器,其形狀象鳳。龍笛:一種笛,一端有龍形的裝飾。(25)鬼磷: 鬼火。墳塋上的磷火,古人以為鬼火。(26)金釭(gang): 黃金做的燈。釭: 燈。華燭: 華麗的燭。(27)荼(tu): 苦菜。薺(ji):薺菜。(28)象白: 象的脂肪。駝峰:駱駝背上的肉峰,脂肪多,可做名貴的菜。(29)丹楓: 紅色的楓葉。白荻(di): 白色的荻花。荻是多年生草本植物。(30)蜀錦:蜀地出產的彩錦。齊紈(wan): 齊地出產的細薄而潔白的絹。(31)華: 同“花”。(32)激湍(tuan):沖激的水流。(33)浚(jun): 深。
〔鑒賞〕“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在由老聃的后學者整理補充而成的《老子》中,就出現了樸素的辯證法的因素和矛盾雙方相互轉化的思想。此后,在中國封建社會二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樸素的辯證法日益發展,老聃等人的帶有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在不少進步文人的筆下,逐步變成了唯物觀點。明代劉基的《司馬季主論卜》,就是這方面的精彩篇章。
和《楚人養狙》一樣,《司馬季主論卜》選自《郁離子》。它假托東陵侯與司馬季主的問答,闡述了世事無常,有盛必有衰的道理,借以儆戒世人切莫盲目追求功名富貴。在當時具有較大的進步性。
作品以東陵侯與司馬季主的兩次問答為線索,分成三段。第一段假托東陵侯向司馬季主問卜,由東陵侯之口說出天道無常的一連串事例。據《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東陵侯姓邵,名平,秦亡以前受封為東陵侯。之后,他便在長安城東種瓜度日。又據《史記·日者列傳》記載,楚人司馬季主,精通天文星歷,漢代初期在長安賣卜。宋忠、賈誼曾向他請教過。東陵侯與司馬季主,雖屬同時代人,卻未必有所交往。但作品劈頭便鑿鑿有據地說是東陵侯去向司馬季主問卜。這種虛構,絕非真實,卻似有可能。憑借這種虛構,作者既避開了現實,又借助歷史的亡靈演出了抨擊現實的新場面。那么,東陵侯想要占卜的內容是什么呢? 為了回答司馬季主的詢問,作品讓東陵侯說了一大通話。這段答話,似為同一命題的堆砌,實際上包涵著三層意思: “久臥者思起,久蟄者思啟,久懣者思嚏”等三句話,例舉了三種相同的事態,強調了長久潛伏和受壓抑者希望改變處境的愿望。它分明暴露了早已失去爵祿的東陵侯希望重新出山的心聲。試想: 如果我們在這三個排句后面,加上“久廢者思用”,不是順理成章,恰到好處嗎? ! 這是第一層。第二層以“吾聞之”領起,用“極”字和“則”字串連了“蓄極則泄,閟極則達,熱極則風,壅極則通”等四個排句。和上一層相比,“久”字換上了“極”字,“思”字換上了“則”字。由“極”而透露出東陵侯內心的強烈欲念;由“則”而讓我們看到了東陵侯對重新出仕的肯定態度。在這里,客觀事態的比喻,為的是說明作者主觀的“廢極則用”的想法。正是在第一、二兩層意思的基礎上,東陵侯在第三層中,用“靡屈不伸”和“無往不復”等兩句,進一步斷言自身行將得到功名利祿的必然性。從愿望到“肯定”,由“肯定”到“必然” ,反映出東陵侯被廢之后與日俱增的復雜的思想斗爭的過程。在這里,三層意思雖然都是講事物轉化的道理,但是它層層遞進又各有側重,絲毫沒有重復和拖沓的毛病。另外,由于東陵侯把事物的轉化規律曲解為個人窮達的自然循環,所以就顯得迂腐、呆板和可笑。這種單一和變化、多樣和統一的寫法,為我們勾勒了盲目追求功名貴富的東陵侯形象。但是,理念不等于實踐,因而滿懷希望的東陵侯不免狐疑。這正是他向司馬季主問卜的原因。
作品的第二段為過渡段。這一段通過東陵侯與司馬季主的一次問答,故作頓挫,借以引出第三段的一大套議論。從表面看,東陵侯對窮達、出處、盛衰的道理頗為明白,所以司馬季主問道: “若是,則君侯已喻之矣,又何卜為? ”實際上,東陵侯受主觀意向的驅使,僅只理解有衰然后有盛,有窮然后有通的道理,而且把事物的轉化規律曲解為個人命運的循環往復。可見他對此中壺奧還不甚了了。鑒于此,他不免因愿望無法實現而困惑。就司馬季主而言,則明顯覺察到了他的片面性。正因為如此,所以司馬季主的答話就顯得十分必要。
作品的第三段借助司馬季主之口,暢論了天道無常的道理。其中以“有昔者必有今日”的諸事為例,說明事物的相互轉化,從而警戒世人切莫醉心功名富貴的論述,是全文正意之所在。這一段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泛言不必求占問卜的道理。因為司馬季主是賣卜的人,東陵侯便把希望寄托在龜蓍上,所以司馬季主在闡發正旨以前,對唯心主義的迷信活動作出了否定。在他看來,天道是公正的,它親近有道德的人; 鬼神是并不存在的,只是因為有人相信它而產生了所謂靈驗。這兩句借天道和鬼神,說明人和萬事萬物的命運決定于自身的道德修養而不是天道鬼神。為什么呢? 因為用以占卜的龜蓍只是沒有生命的枯草和枯骨,并沒有任何靈性。跟龜蓍相比,人類才是主宰萬物的靈長。所以人們應該檢點自己而決不能聽憑蓍草和龜甲的判決。這段話充滿了唯物主義精神。在這里,作者雖然提到了“天道”,但并未否定客觀世界的物質本原,也沒有否定人類主觀的道德修養。跟鼓吹客觀唯心主義,以虛無的本體“道”去代替商周時代的天命觀的老聃的思想相比,顯然是一大飛躍。另外,作者在這里明確提出了道德修養的問題,象“惟德之親”的說法就包容著這方面的內容。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含蓄而又深刻地指出了道德修養是進退、出處等矛盾相互轉化的基礎,從而與老聃等的唯心主義的辯證法初步劃清了界線。
第三段的第二個層次,是全文的重點論證部分。它先用“君侯何不思昔者也?有昔者必有今日”一句作總冒。這里的“思”字直承東陵侯“久臥者思起”等三句話中的三個“思”字。“何不思”,說明東陵侯所思失之偏頗。“思”什么呢? 思“有昔者必有今日”,因為東陵侯只想到久廢者當用,而沒有考慮既用者當廢,也即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接下來,文章以“是故”領起,連用六個排句,列舉東陵侯當年所有的華舍、美景、歌舞、聲色、佳肴和錦衣繡服,如今已不復存在。為了警戒世人,作者斟酌和改變了句式,故意把后果,也即“今日”的情況放在句首; 又挑揀“碎瓦頹垣”、“荒榛斷梗”、“露蠶風蟬”、“鬼磷螢火”、“秋荼春薺”、“丹楓白荻”等破敗、荒涼和凄厲的事物來反襯昔日之榮華富貴,借以說明人世間的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煙云而已。當然,劉基強調“有昔者必有今日”,只是為了規勸那些被名綰利鎖、意欲為元王朝效力的世家子弟。它的指歸決不僅是“由昔至今,唯有破敗”,要不,就勢必與東陵侯一樣,陷進另一個極端。正因為如此,所以接下來,作品就“今昔”并論: 既談昔廢今用,又說昔用今廢; 并且以“不為過”和“不為不足”等話語,說明了兩種情況并存,絲毫不值得奇怪,更毋需舍此求彼。因為決定自身“用”與“不用”的首要因素并不是事物相互轉化的理論,而在于自身的道德修養。那么,“昔日之所無,今日有之不為過”的提法會不會使盲目追求功名富貴的世家子弟存在幻想呢?考慮到這一點,作品在全面論述之后,隨即以“激湍之下,必有深潭; 高丘之下,必有浚谷”等比喻,強調了險惡的官場猶如“深潭”和“浚谷”,從而加強了昔用今廢“不為不足”的法碼。到這里,司馬季主的議論結束了。最后,作品用與上文似為重復的文句“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為”作結。這樣收尾,一方面是要提醒讀者: 東陵侯與司馬季主的看法有相類和相通之處; 另一方面,改“已”字為“亦”字,分明是要啟迪讀者去進一步思考東陵侯看法之偏頗和司馬季主論述之精當。
如前所述,較之古代的樸素的辯證法,劉基《司馬季主論卜》的觀點已經出現了飛躍。質言之,老聃等人僅僅看到了事物的不斷轉化,而劉基則進而發現了轉化所需的條件。那就是個人的道德修養和客觀的社會環境。對于后者,劉基似平未加論述,但聯系作品創作的年代,我們就不難發現,劉基只是反對為元王朝效力,盲目地去追名逐利,而不是籠統地反對出仕。不是么,他自己就因與廷臣意見不合而遭到羈管,不久就棄官隱居; 但一當朱元璋聘請他,他就即時出山。由此可見,劉基很注意審時度勢,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時勢和所謂英雄的關系。正因為如此,所以身在元王朝的劉基才揮毫撰文,警戒世人切莫醉心功名富貴。
大家都知道,議論文是靠概念、判斷和推理來說明生活的,因此它難免抽象和枯燥。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古代某些優秀作家想出了不少方法。就本文而言,除掉借助排句、對偶、比喻、復沓等修辭手法給抽象的理念披上了形象的外衣以外,作者又采用了兩種方法: 其一是借鑒諸如楚辭《 卜居》、枚乘《七發》的問答式,以人物對話為線索來組合文章。其二是在問答式的基礎上,進而采用虛擬對比的方法。象明明是卜者的司馬季主,偏偏否定占卜; 他與東陵侯并無瓜葛,卻被自然地捏合在一起。這是虛擬。再如,通過層層遞進的議論表明其確信“廢極則用”的東陵侯,偏偏去求教于卜者; 而似乎與唯物主義絕緣、一味以占卜騙人的司馬季主卻能用帶有唯物主義精神的話說服東陵侯。所有這些,收到了寓道理于故事,化枯燥為活潑,變艱深為平易的良好效果。不僅如此,我們閱讀本文,甚至能體察到東陵侯和司馬季主的鮮明個性; 一個是熱衷功名、患得患失; 一個是思維敏捷,老于世故。這不能不說是古代議論文的一大突破。
上一篇:《古文·叔孫通定朝儀》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李華·吊古戰場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