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陳孚·遠浦歸帆(瀟湘八景之一)》原文賞析
日落牛羊歸,渡頭動津鼓。煙昏不見人,隱隱數聲櫓。水波忽驚搖,大魚亂跳舞。北風一何勁,帆飛過南浦。
描寫瀟湘八景的詩歌,始于宋洪覺范(惠洪)。這組詩歌共八首:《瀟湘夜雨》、《山市晴嵐》、《漁村夕照》、《煙寺晚鐘》、《遠浦歸帆》、《平沙落雁》、《洞庭秋月》、《江天暮雪》。后代詩人世有賡和,如馬致遠《落梅風》、鮮于必仁《普天樂》小令,鄭板橋《浪淘沙》詞,均有八景之作。這組詩的題旨,由于歷代詩人的創作動機不同,有的羨慕漁樵,有的警告世俗,有的傷懷往事,有的樂賞煙霞。陳孚這首《遠浦歸帆》,是他所寫《瀟湘八景》五律之一,也是《八景》合唱中的佼佼者,其題旨偏于賞景。
詩前六句寫近景,后兩句寫遠景并點題,遠近動靜,渾然一體,仿佛丹青妙手,寥寥數筆,點染成一幅有聲有色的絕妙的秋江晚景圖。
開首二句,先從渡頭附近寫起:日落之時,牛羊成群結隊地歸來;渡口催渡的鼓已經敲響,提醒人們不要耽擱搭渡。這里詩人視角的基點,應該是渡頭附近的岸邊。開頭“日落”二字點明晚暮之時,給整個畫面涂上一層暗色,不過近處田蹊野徑牛羊歸圈的大輪廓還依稀可辨,或者雖看不十分清楚,而憑詩人的聽覺經驗也能感知出來。
下兩句,由陸地轉到水面:“煙昏不見人,隱隱數聲櫓。”這就完全訴諸聽覺了。河面由于凝結一層茫茫的水汽,在日落之時變成霧靄煙障,遮擋住人們的視線。所以,向對岸駛去的渡船輪廓已辨認不清,只聽得櫓槳撥水發出的聲響,向人們告知它的存在。隱隱,形容櫓聲已不甚分明,船離渡口已經很遠了。
第五、六兩句,還是寫水面: “水波忽驚搖,大魚亂跳舞。”在詩人注意搜尋渡船的當兒,近岸的水中突然發出噼里啪啦的音響。于是目光急速轉移,只見水波搖晃,大魚此起彼落,紛紛躍出水面。兩句詩,使黃昏本屬幽靜的江面一下子呈現出喧鬧的氣氛,也把前四句比較平淡的描寫提攜起來,使景物刻畫頗感神采飛動。
“北風一何勁,帆飛過南浦”,尾聯點出“遠浦歸帆”題意。詩人想象,早時從眼前經過的風帆,借著強勁的北風,該已經駛過遙遠的南面水灣了。
這首詩的寫法十分別致,好像一幕有聲電影,畫面影影綽綽,借助音響效果訴諸聽覺,使觀眾感知其間各種事物的存在和活動。《藝林伐山》云: “元陳孚《遠浦歸帆》絕句 (按,《伐山》只引首四句)云云,識者以為不減王維。”前人評王維田園詩的風格清新秀麗,對自然美有敏銳的感受和細致的觀察,所謂詩中有畫。陳孚這首《遠浦歸帆》明顯受王維“渡頭余落日” (《輞川閑居贈裴迪秀才》)一句啟示,由此生發開去,把渡頭落日之景寫得繪聲繪色。而“水波忽驚搖,大魚亂跳舞”一聯,尤為叫絕。郭熙《林泉高致》云: “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陳孚這首《遠浦歸帆》詩,確是顯示了“無形畫”的效果。
上一篇:古詩《謝榛·遠別曲》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洪秀全·述志詩》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