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
兩船相望隔菱茭,一笑低頭眼暗拋。
他日人知與郎遇,片言誰信不曾交。
《采蓮曲》是江南的民歌,《樂府詩集》歸入《清商曲辭》類。最早寫采蓮的一首詩是漢樂府《江南可采蓮》(一作《江南》),第一個以“采蓮曲”為題作詩的是南朝梁武帝蕭衍。自此以后,繼作者代不乏人。與眾多的同題之作相比,蒲松齡此詩以寫情細膩、富于民歌的情調顯示出自己的特色。
這是一首情歌,主人公是一位情竇初開的少女,記述的是一次與情郎的邂逅相遇以及由此引出的內心活動。前兩句寫相逢的情景。首句中的“菱”、“茭”、即菱角、茭白,都是生長在淺水中的植物。女主人公乘坐一葉扁舟,前去采蓮,隔著一片菱、茭,見到正在駛近的情郎的小船。她與他,早已彼此愿意,甚至已定過親。一根情絲連著的一對小兒女猝然相遇,不覺臉上潮紅,驚喜不已。詩中連用三個動詞,以一連串的表情與動作,寫出她剎那間復雜的心理變化:她始而“一笑”,喜不自勝;既而“低頭”,感到羞澀;最后,“眼暗拋”,偷偷地眉目傳情,感情纏綿難以自己。首句作全景,環境、人物一起映現;次句的鏡頭對準那女子,作大特寫,先后映出“一笑”、“低頭”、“眼暗拋”三個畫面。后兩句是女子的心理活動。在“臨去秋波那一轉”(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之后,便“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同前),雙方的小船反方向駛離。這時,少女想起剛才巧遇時四下無人,竟然忘了說話,頗感后悔,便以假想之詞傳出自己的這一段心曲:今后如果別人知道我與情郎你相遇,誰會相信我們彼此連一句話都沒有說呢?
此詩與唐人皇甫松的《采蓮子》第二首有異曲同工之妙。皇甫松的詩為:“船動湖光滟滟秋,貪看少年信船流。無端隔水拋蓮子,遙被人知半日羞。”兩首詩都是即情即景之作,描寫內心活動的深入細膩,語言的樸素自然近乎天籟,都并無二致。但所寫的人物,個性各異:皇甫松詩中的女子的性格特征在于大膽,見到中意的陌生男子,她竟忘情“貪看”以至于忘了劃船,甚至敢于主動向那男子拋擲蓮子加以挑逗;而蒲松齡筆下的女子的性格特征則在于含蓄,唯其含蓄,乍見一笑即低下頭來,不僅害羞不說話,而且也不正面大膽看一眼對方,而只是“暗拋”秋波,把對方偷偷看上一眼。況周頤曾稱贊皇甫松的《采蓮子》說:“寫出閨娃稚憨情態,匪夷所思,是何筆妙乃爾!”蒲松齡的這首《采蓮曲》,又何嘗不是“寫出閨娃稚憨情態”的妙筆呢?能夠在皇甫松之后寫出獨具個性的民間采蓮女子的形象,這是蒲松齡此詩的難能可貴處。
上一篇:趙俞《督亢陂》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徐蘭《出居庸關》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