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霍然
沿江烽火怒濤驚, 半壁青天一柱撐。
群小已隳南渡局, 孤臣尚抗北來兵。
宮中玉樹征歌舞, 陣上靴刀決死生。
留得歲寒真氣在, 梅花如雪照蕪城。
黃燮清
這是一首以吊古詠史為題材的七言律詩。廣陵是揚州的古稱。史閣部,即史可法,南明福王時以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督師揚州,孤軍抵抗清兵,壯烈殉國。作者黃燮清道光十八年(1838)赴京應試途經揚州,在拜謁城北史可法墓時,感慨興懷,發為此詩,曲折地表現了他對鴉片戰爭前夕已危機深重的國事的見解和態度。
首聯二句大處著眼,從歷史整體的宏觀角度揭示史可法在南明抗清中的重要地位。烽火是古代邊防報警的信號,后引申為戰爭、戰亂。“沿江烽火”,見出清兵南下氣焰之甚囂塵上;“怒濤”洶涌,意味著江南人民之決不屈服。一個“驚”字,含有幾多血淚,幾多悲憤!出句開篇伊始,即渲染出清兵進逼揚州那千鈞一發的緊張局勢。更為嚴重的是,此時中原大片領土已淪入清軍之手,偏安江南一隅的南明福王小朝廷,僅只擁有半壁江山茍延殘喘。即使這搖搖欲墜的“半壁青天”,亦只有史可法這一根擎天柱來支撐。此情此勢,正可謂危如累卵。然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對句與出句深相綰合,寥寥兩筆就勾勒出一位義薄云天的民族英雄的形象,以其獨力支持南明福王朝垂危政局的錚錚鐵骨令讀者肅然而生欽敬之心。
頷聯緊承首聯,以對比手法襯托出史可法赤心奉國的崇高氣節。“群小”指當時把持南明朝政的馬士英、阮大鋮等一幫權奸。隳,毀壞。南渡,晉元帝司馬睿、宋高宗趙構渡江南遷,建立偏安江南的東晉、南宋政權,在歷史上叫做南渡。這里指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的政權。在東晉、南宋兩朝,南渡之舉向來是國人引以為奇恥大辱的墮落行為,而南明就連這個恥辱局面本身,亦無法繼續維持:馬士英等人不顧大敵當前,仍在自相殘殺,乃至調江北重兵去截防袒護東林黨人的左良玉,使清兵得以乘虛南下。出句披露南明不可救藥的政治現實,這種恥辱中的恥辱,給讀者心理上造成沉重的壓抑;對句則筆力千鈞,點出史可法頂天立地、砥柱中流的赤膽忠心之可歌可泣,詩的情調又由沉痛壓抑變為激昂悲壯。孤臣,指封建朝廷中失勢的遠臣。典出《孟子·盡心上》:“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史可法支撐的是復亡在即的南明小朝廷,且權臣掣肘于內,悍將跋扈于外,乃是道道地地的孤臣。然而正是這樣一位失勢無援的孤立之臣,卻大義凜然地拒絕了清攝政王多爾袞的致書誘降,堅守孤城,抗拒清兵南下,這是何其悲壯感人的高風亮節!出句與對句大開大合,相反相成,有相得益彰之妙。
頸聯從更廣闊的范圍展開對比,使詩歌主題進一步深化。玉樹,指《玉樹后庭花》曲。南朝陳后主沉溺聲色,自制艷曲《玉樹后庭花》令宮中美人歌唱,不久陳即為隋所滅。《玉樹后庭花》因之在文人筆下成為亡國之音的代名詞。征歌舞,就是征召宮女表演歌舞,供統治者尋歡作樂。靴刀,典出《舊唐書·李光弼傳》,唐名將李光弼平安史之亂時,常納短刀于靴中,以示決死之志。這一聯中并無一個褒貶性的字眼,它只是把兩件截然相反的事實擺在一起,讓讀者自己從中得出結論。政局如此岌岌可危,不知死活的福王君臣竟還在宮中縱情聲色,佚樂不休;而此時此刻,前方臨敵將士正在刀光劍影、血雨腥風中出生入死。南明有這樣昏聵腐朽的統治者,奈將士性命何!又奈國家命運何!唐代詩人高適有“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燕歌行》)的名句,這兩句可與之相媲美而無遜色。全詩至此,民族英雄史可法的忠肝義膽、俠骨雄風已給讀者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深刻印象。
尾聯兩句又就其對后人的影響加以生發,使整首詩歌余味無窮。史可法雖然戰死了,但他那獨撐危局的浩然正氣卻經久不滅,愈逢局勢艱難、惡勢力逞兇的“歲寒”之時,這種長存天地間的“真氣”彌覺其珍貴;梅花象征英雄忠貞堅毅的氣節,史可法生前喜愛梅花,他為國捐軀后,揚州人民曾種梅萬株來紀念他。由于遺骨已不可得,家人便在梅花嶺上為他筑了一座衣冠塜。如今嶺上梅花年年盛開,如同皚皚白雪,照耀著荒蕪的揚州城。蕪城是廣陵的別稱。廣陵曾因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南侵和南朝宋竟陵王劉誕叛亂兩遭兵燹之害,城邑荒蕪。鮑照作《蕪城賦》諷之,故名蕪城。此處用這一典故,還有一層深意:清兵破城后曾進行血腥屠殺,史稱“揚州十日”,生靈涂炭后的揚州殘破不堪。盛開的梅花如同無言的英雄,感召著揚州,不,是江南和整個華夏神州的人民共同抵御外侮,將民族正氣發揚光大。
吊古是為了傷今。鴉片戰爭前夜,西方侵略者輸入的鴉片煙毒已浹髓淪膚,病入膏肓的清王朝還在歌舞升平。沆瀣一氣、狼狽為奸的弛禁派權貴把持朝政,主張嚴禁鴉片的黃爵滋、林則徐等正直大臣反受蠅營狗茍之輩排擠。詩人于此時緬懷謳歌獨撐危局的史可法,并且把“群小”與“孤臣”、“宮中”和“陣上”進行發人深思的對比,其針砭現實的良苦用心和貫穿全詩的那種沉重的危機感昭然若揭。具有歷史悲劇意味的是,兩年后(1840)清廷果真在鴉片戰爭中敗北,并非未卜先知的詩人竟不幸而言中。
上一篇:秦紹培《廣陵》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張晶《慶州敗》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