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黃生借書說
黃生允修借書,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1): 書,非借不能讀也。子不聞藏書者乎?七略(2)、四庫(3),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 汗牛塞屋(4),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其他祖父積(5)、子孫棄者,無論焉。
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6),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 ”若業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7),曰,“姑俟異日觀”云爾(8)。
余幼好書,家貧難致。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后(9),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10),時蒙卷軸。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今黃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惟予之公書(11),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然則予固不幸而遇張乎? 生固幸而遇予乎? 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為一說,使與書俱。
〔注釋〕(1)隨園主人: 袁枚的自稱。隨園:在江蘇南京市北小倉山上,袁枚中年辭官后居住的別墅。(2)七略: 我國最早的圖書目錄分類著作,分為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七部,西漢末年,劉歆奉命校錄群書而編撰。(3)四庫: 宮廷收藏圖書的地方。以甲、乙、丙、丁為序排列,后分經、史、子、集四大部類。(4)汗牛: 牛運載圖書,累得出汗。塞屋: 塞滿屋子。(5)祖父:祖、父輩。(6)強假:勉強借來。(7)庋(guǐ)藏: 收藏。(8)俟:等。異日:他日。(9)籍: 一種竹片,上寫姓名、年齡、身分,掛在宮門口,以便進出時查對。通籍: 是說姓名已登記在門上,進出宮門可以無阻,后作為做官的代稱。(10)素蟫(tán): 一種白色蛀書蟲。(11)公書:把書公開,慷慨出借。
〔鑒賞〕中國古代貧窮的讀書人,要讀書而買不起書,只好向富有藏書的人家去借。好不容易借到手,就趕緊邊讀邊抄,到了約定的日期就得歸還,不敢超期失約。明代著名文學家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就曾經回憶過他年輕時借書苦讀的動人情景。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也寫過一篇《黃生借書說》,就黃生向他借書這件事,闡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治學道理,很能發人深省。
黃允修向袁枚借書,袁枚把書交給他,并告訴他說: “書,非借不能讀也?!币馑际菚皇墙鑱淼?,就不會認真地去讀它。文章開門見山地提出這一新穎而獨特的見解,立論就顯得奇警不凡,并使讀者產生一種渴望知其所以然的吸引力。接著以“子不聞藏書者乎? ”一句,引出富有藏書而不能讀的三種人,從反面對論題加以申說。第一種人是皇帝?!捌呗?、四庫,天子之書,然天子讀書者有幾? ”皇帝擁有全國最豐富的圖書收藏,但是作者反問: 皇帝讀書的有幾個?在皇權至上的封建社會里,敢于說皇帝有書不讀,不學無術,是要有點膽量的。袁枚在當時因為某些議論越出封建禮教的藩籬,曾受到衛道之士的攻擊。我們從“天子讀書者有幾”這類議論中,確實可以看出他那種放言無忌的膽識。緊接著他又指出第二種有書不讀的人: “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然富貴人讀書者有幾?”作者通過兩個反詰句,指出地位高貴、藏書豐富,卻不一定能讀書,這就隱然為借書好學張本。隨后又接上一句:“其他祖父積、子孫棄者,無論焉。”至于另外那種先輩收藏,后人丟棄的,更不必去提了。這是有慨于不能保存和閱讀先輩藏書的不肖子孫而說的。前兩句寓否定之意于反問之中,這一句順勢一撥,補足語意,歷數三種有書不讀的人,作為“書,非借不能讀也”的反證,行文顯得有整有散,靈活多變。
接著一段,宕開一筆,另起波瀾。“非獨書為然,天下物皆然。”這兩句承上段有書而不能讀的意思作一引申,指出不光書籍是這樣,世上的事物都是如此?!胺欠蛉酥锒鴱娂傺?,必慮人逼取”,“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這時想的是: “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 ”這幾句刻畫出借他人之物,生怕討回,而及時玩賞、愛不釋手的心理狀態,十分細膩生動。接著筆鋒一轉: “若業為吾有,必高束焉,庋藏焉”,用了兩個“焉”字,節奏放慢,流露出一種心安理得,不慌不忙的語氣,頗為傳神。這時他想的是: “姑俟異日觀云爾。”借人家的東西和自己有的東西,兩種心理,兩種態度,一經對照,格外鮮明。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這類習見的現象和心理狀態,生動地剖示出來,很能喚起讀者的生活體驗和情緒共鳴,較之空洞的說理,顯得更為親切而有情味。從行文上看,這一段則是回應開頭“書,非借不能讀也”,觸類引申,而使主旨更為透徹。
以上兩段,是從別人說起,就一般情況而論; 下面一段則由人及己,由一般而及具體,作者親自出來現身說法。
余幼好書,家貧難致。有張氏,藏書甚富。往借,不與。歸而形諸夢,其切如是。故有所覽,輒省記。通籍后,俸去書來,落落大滿。素蟫灰絲,時蒙卷軸。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
作者寫自己少年貧窮只好借書而讀。所以一旦讀到了好書,就特別珍惜機會,細想牢記。做官后有了錢,書來得容易,境況大非從前可比了?!八叵r灰絲,時蒙卷軸”,書多了,卻無心去看了,以至書本上生出白色的蛀書蟲,書堆上蒙罩著灰塵和蛛網。作者通過貧窮時借書苦讀和做官后置書不觀的對比,感慨深長地說: “然后嘆借者之用心專,而少時之歲月為可惜也?!彼麖恼磧擅娴那猩眢w會中,總結出一條規律: “借者之用心?!?。由此慨嘆自己年輕時勤奮苦讀的光陰十分值得珍惜,語氣間流露出無限追懷的情感。唯其用心專一,才能孜孜以求,一書到手,分秒必爭,精神高度集中,讀書就能事半功倍,過目不忘,即所謂“有所覽,輒省記”。作者揭出“用心專”這一關鍵,就要言不煩地回答了開頭提出“書,非借不能讀也”的中心論題。并以親身的閱歷體會,作了進一步的印證和說明,使人感到它不是故作驚人之論,而是出于人之常情。其實無論做什么事,只有“用心專”才會成果顯著。似干非干,拖拖拉拉,是不會把事情做好的。作者在這里提出的觀點,不限于讀書的范圍,而具有廣泛的意義。
最后一段,從作者自己又說到黃生,緊扣本題,點出作這篇文章的旨趣?!敖顸S生貧類予,其借書亦類予” ,這兩句承上段而自然作了過渡。作者指出黃生跟自己小時候有兩點相似之處: 一是貧窮; 二是借書。這里迭用兩個“類予”,指出彼此之間的共同點。然而也有一點不同之處,那就是: “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弊髡哂捎谧约盒r候有過與黃生同樣貧窮借書的經歷,深知求書之難和得書之樂,因而能夠體貼和理解黃生借書的心情,并且懂得書籍是傳播知識的工具,應該公之于眾,所以樂于以書借人。這就是他與張氏之類“吝書者”的區別。而這一點也恰好說明了能夠這樣做的,才是真正懂得讀書的人。然而作者在與張氏比較而言時,只說“若不相類”,即“似乎不一樣”; 用一“若”字,語氣宛轉謙和,表示自己并無以此自傲和自得的意思?!叭粍t予固不幸而遇張乎? 生固幸而遇予乎? ”這兩句是就黃生和自己不同的借書遭遇而發出的慨嘆。從前自己向張氏借書而不可得,是不幸; 現在黃生向自己借書如愿以償,是有幸。幸與不幸,因人而異,慨嘆中含有深為黃生慶幸之意。“知幸與不幸,則其讀書也必專,而其歸書也必速。”這幾句順勢而下,料想黃生自然懂得珍惜這樣有幸的機會,讀書一定很專心,還書也一定很快。兩個“必”字,把期望的意思寓于肯定的語氣之中,表現了作者對于黃生的充分信任?!白x書必專”,回應前文“借者之用心?!保黄?,三申其意,可見作者對此重視的程度?!皻w書必速”,則希望黃生抓緊時間,讀得快一些,多一些。只有用心專一的人,才能如此。當然其中也含有希望黃生及時歸還的意思,但態度懇切坦率,毫無見外之意。
結尾兩句: “為一說,使與書俱?!卑焉钋械那橐夂拖MB同書本一起交給借書的人。那末黃生所得到的就不僅是幾本書,他的感奮激勵之情也可想而知了。
這篇文章圍繞借書一事,開宗明義地提出“書,非借不能讀也”,通過正反對比,由人及己,現身說法,一層層地把道理說透。作者不用推理論證,而就近取譬,明白曉暢,娓娓而談,既顯得語短而情長,又做到事淺而意深。它啟示人們珍惜時間,執著于現在,勤奮好學,用心專一;其意義不限于激勵借書苦讀而已。文章耐人尋味的內蘊和技巧也正在這里。
上一篇:《古文觀止·宋金元文·王禹偁·黃州新建小竹樓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王拯·《媭砧課誦圖》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