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蘇軾·石鐘山記蘇軾
《水經》云【1】:“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2】。”酈元以為下臨深潭 【3】, 微風鼓浪, 水石相搏, 聲如洪鐘。是說也, 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 【4】, 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而況石乎! 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5】, 得雙石于潭上, 扣而聆之【6】, 南聲函胡, 北音清越【7】, 枹止響騰, 馀韻徐歇【8】。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 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9】, 所在皆是也, 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 【10】, 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11】, 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12】, 送之至湖口 【13】, 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 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硿硿然 【14】。余固笑而不信也。至其夜月明, 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 如猛獸奇鬼, 森然欲搏人【15】, 而山上棲鶻【16】, 聞人聲亦驚起, 磔磔云霄間 【17】; 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18】, 或曰此鸛鶴也【19】。余方心動欲還, 而大聲發于水上, 噌吰如鐘鼓不絕【20】。舟人大恐。徐而察之, 則山下皆石穴罅【21】, 不知其淺深, 微波入焉, 涵澹澎湃而為此也 【22】。舟回至兩山間, 將入港口, 有大石當中流, 可坐百人, 空中而多竅 【23】, 與風水相吞吐, 有窾坎鏜鞳之聲【24】, 與向之噌吰者相應, 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 “汝識之乎? 噌吰者, 周景王之無射也 【25】, 窾坎鏜鞳者, 魏獻子之歌鐘也【26】。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27】,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28】,而言之不詳;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 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29】, 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 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釋】
【1】《水經》:我國古代的一部地理書。
【2】彭蠡:今江西之鄱陽湖。
【3】酈元:即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為地理學名著,且富有文學色彩。
【4】磬(qing):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一種樂器。
【5】李渤:唐朝洛陽人,江州刺史,曾作《辨石鐘山記》一文。
【6】扣:敲擊。聆:聽。
【7】“南聲”兩句:南邊的那塊石頭聲音渾濁,北邊的那塊石頭聲音清亮。
【8】“枹(fu)止”兩句:鼓棰不敲了,響聲還在飛揚,余音不絕。
【9】鏗然:聲音響亮有力。
【10】元豐七年:1084年。六月丁丑:農歷六月初九。
【11】齊安:今湖北省黃岡縣。適:往。臨汝:今河南省臨汝縣。
【12】邁:蘇軾之長子蘇邁。饒:饒州。德興:今江西德興縣。尉:縣尉。
【13】湖口:今江西湖口縣。
【14】硿硿(kong)然:擊石之聲。
【15】森然:陰森可怖的樣子。
【16】鶻(hu):鳥名。
【17】磔磔(zhe):鳥鳴聲。
【18】欬同“咳”。
【19】鸛(guan)鶴:鳥名。
【20】噌吰(cheng hong):形容鐘聲之洪亮厚重。
【21】穴罅(xia):洞穴和裂縫。
【22】涵澹:水波動蕩的樣子。
【23】 竅 (qiao): 窟窿。
【24】 窾坎鏜鞳 (kuan kan tang ta): 鐘鼓的聲音。
【25】 周景王之無射 (yi): 無射為鐘名, 制成于周景王二十四年。
【26】 魏獻子: 為魏莊子之誤。晉侯曾經送歌鐘給魏莊子。
【27】 臆斷: 想當然地斷定。
【28】 殆 (dai): 大概。
【29】 斧斤: 斧頭。
【賞析】
一代有一代之文化, 一代有一代之文化精神。宋代的文化精神是好懷疑, 崇創新, 所謂“六經注我”。體現在文學上, 就是議論入詩、議論入文。蘇軾的詩文最典型地、也是最充分地體現了宋學的特點。例如說游記吧。游記一體, 多寫地理、風光、間及人情風俗、典故軼聞。可是, 到蘇軾筆下, 游記中也滲入議論, 滲入教訓。所以, 他的游記與柳宗元的游記讀起來完全是兩種味道。蘇軾的 《石鐘山記》就是蘇軾游記的代表作。以小窺大, 我們可以從這篇游記中體會一下宋學的風貌。
這篇游記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 《水經注》和唐人李渤對石鐘山命名由來的兩種不同說法。第二部分, 寫自己的實地調查, 對石鐘山的命名作出自己的解釋。第三部分, 由此得出結論, 凡事不能主觀臆斷。
游記一開始, 既不敘事, 也不狀物, 而是提出石鐘山的命名問題, 這是貫串全文的一條線索, 圍繞石鐘山的命名來展開敘述、描寫和議論。所以, 命名這一線索將全文緊密連在一起, 使敘述、描寫、議論融為一體,使文章既能放得開, 又能收得攏, 沒有一點松散的感覺。作者先從《水經注》的解釋談起。《水經注》是一部權威性的地理著作,歷來評價很高。可是, 蘇軾用“人常疑之”四個字, 提出了自己的懷疑。然而, 蘇軾的懷疑也只是一種推測, 所謂“今以鐘磬置山中, 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而況石乎!”接著, 作者又提出唐人李渤的解釋, 諷刺他“自以為得之矣”, 而結以“余尤疑之”。可是, 蘇軾的否定仍然是出于一種主觀的推測:“石之鏗然有聲者, 所在皆是也, 而此獨以鐘名, 何哉?”第一段擺出兩種解釋, 一結以“人常疑之”, 一結以“余尤疑之”。命名問題未能解決, 這就吸引著讀者往下讀。
第二段是游記的中心。寫元豐七年六月, 蘇軾帶著長子蘇邁游石鐘山的經過。如果光是講命名, 發議論, 也就不成其為游記了。然而, 單純地寫游覽, 也就體現不了蘇軾游記的特點了。這一段大致分三層意思。首先, 作者交待了游覽石鐘山的緣由、時間、人員。講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而“余因笑而不信”的情況。這就又扣住了命名問題,與上文的李渤“扣而聆之”相呼應。接著,直接寫夜游石鐘山的所見所聞,這是第二層,也是全文的核心。這一層文字,顯示了蘇軾狀物寫人的藝術才華。時間是夜晚,環境是月光下的絕壁。寫大石則“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寫動物,則“山上棲鶻”,“磔磔云霄間”;而鸛鶴之聲,“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這些文字不但是在寫物,也是在寫人。是通過人對景物的感受來寫景物。寫山中月夜,怪石奇寫給人的陰森之感。這是一種陰森森的美。使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事實上,作者不僅是在寫景,也不僅是在寫人,而是在為后面的議論作準備。即是說,一般人到石鐘山,見到這樣陰森可怕的景象,也就回頭踏上歸程了。蘇軾當時也是“方心動欲還”。而就在這時,只聽得“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十分害怕,而蘇軾這個有心人,卻欣喜地發現了石鐘山命名的原因:“山下皆石穴罅”,“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而又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蘇軾因為找到了對石鐘山命名的滿意的解釋,十分興奮,所以,他對長子蘇邁開玩笑地說:“噌吰的聲音就像周景王的無射鐘,那窾坎鏜鞳的聲音就像那魏獻子的歌鐘。”剛才那種陰森可怕的氣氛為之一掃。這一段以多彩多姿的筆調,敘述了夜游石鐘山的經過,描繪了石鐘山的月夜奇景,描繪了水石相搏、聲如洪鐘的石鐘山壯觀。為下文的議論打下了基礎。
文章的最后一段,首先通過親身的體會,批評了“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的錯誤。接著,就命名一事,談了四種人的不同態度:酈道元的記載失之簡單,士大夫又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漁工水師則“雖知而不能言”,而李渤又無知淺薄。這就是全文的總結。
從這篇游記中,也可以看到蘇軾散文的一般特點。思緒的活潑、語言的流暢、行文的舒卷自如,都是這篇游記的明顯的特點。時而引經據典,時而議論風生。時而狀物寫景,時而敘事評論。自然從容卻無松散之弊;寫游記寓教訓,卻無枯燥之病。
上一篇:《古文觀止·蘇軾·石鐘山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國語·祭公諫征犬戎》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