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氣靜山館,蕭然露微煙。
適來無僮仆,借火籬內邊。
清月懸嶺頭,冷風吟松顛。
寒犬吠遠村,孤燈照疏簾。
山僧無俗務,亦多世外緣。
晨往山南寺,深夜不得還。
開門出候之,但聞泉涓涓。
把書步曲徑,竹影相糾纏。
讀之不能句,歸坐池亭前。
忘機忽高誦,妙韻葉五弦。
悄然萬籟寂,澹然百慮捐。
反手獨四顧,傲首歌新篇。
塵夢無從來,永夜不成眠。
好鳥鳴樹林,曉窗見微天。
踴躍如有得,遺卻漁人筌。
這是一首描寫詩人夜訪僧人不遇,徘徊等候,忽然有所自悟的詩。據題下原注,作于“甲戌”(崇禎七年,1634年),陳確是年31歲。
全詩可分三層。從開頭到 “孤燈照疏簾” 為第一層,寫詩人訪僧的經過。第一句“冬氣靜山館”,點明了時間、地點以及環境的主要特征—— “靜”。第二句則就第一句之意而渲染之?!笆捜弧辈粌H進一步寫出了聽覺上的“靜”,而且寫出視覺中的冬夜山中寒冷肅殺的景象,“微煙”縹緲,更襯出 “冬山”夜晚的寂靜安寧。首兩句便構成了一種特定的氛圍?!斑m來”一聯寫自己此行連僮仆也未帶,則詩人是孤身獨往,四顧無人,不僅景寂,而且人孤了。“清月懸嶺頭”以下四句,描寫詩人登上嶺頭走向寺院的一路上所見的景色。月是“清月”,風是“冷風”,犬是“寒犬”,燈是“孤燈”,村是“遠村”,簾是“疏簾”,月如高懸,風如低吟,這一系列形容詞和動詞都用得恰到好處,無一不準確寫出冬夜山中的特定景色。至此,作者對環境之寂靜作了充分描繪,為下文主人公的思維活動和行動的展開作了鋪墊。
從 “山僧無俗務” 句到 “歸坐池亭前”為第二層,寫詩人“候”僧的過程。詩人冒寒夜訪,想必是想與這位超離塵俗的僧人商證一下要言妙理,求得思想上的啟迪或心靈上的慰藉。誰知這位僧人早晨就到山南面的寺院去了,現在還沒有歸來。本以為做了和尚就可以擺脫俗務的纏擾了,哪知他比世俗中人還忙呢?忙些什么?想必是一些“世外緣”,亦即與佛教有關的方外之事。世人有云: 本為多事著袈裟,著了袈裟事更多。詩人這四句詩,即是此意。詩人是來求教的,僧人不在,不免有些失望。這種失望與來時心中就抱有的疑團交織在一起,詩人心中自然有點煩悶。他開門出來等候山僧,表明他心煩神躁,不能安坐靜候。其實在寺中等候和在寺門口等候有何區別呢? 這無非說明他心情很急切罷了。出門等候同時也是為了排遣一下郁悶,但一出來就聽到泉聲“涓涓”。這聲音平時聽來也許會覺得清亮悅耳,此時卻覺得它似乎有些呆板、單調,更使人增添了煩悶之感。于是詩人又拿起一本書來,走上曲徑,想借助窗前的燈光讀上幾段,借以打發一段時間。誰知精神總是不能集中,讀不成句,目光不由自主地便移落在竹影上。這竹影在冬月窗燈的光線照射下,相互錯雜糾結,這不正是詩人煩亂郁結的內心世界的投影么?讀書的辦法依然無效,詩人無奈,只好重新回到池邊的亭子前坐下,準備屏息凝神,好好收攝一下自己的思緒。
“忘機忽高誦”以下為第三層,寫詩人“悟”道的過程和感受?!霸L”僧的過程也就是“訪”道的過程,詩人這時把得道的希望寄托在訪僧上,說明他此時還只知外求,有待于外物,尚未意識到悟道的關鍵在于自悟本心?!昂颉鄙倪^程也就是“求”道的過程。僧人不在,詩人假借外物以求道的希望落空,開始是感到失望,繼而是徬徨和苦悶,最后才漸漸寧靜下來,自見本性。詩人在這一過程中完成了從待于外物向回歸自心的轉變,詩人靜靜地坐下來,漸漸地,腦海里也寧靜下來,什么疑團,什么山僧,什么風、月、燈、犬、泉聲、竹影,以及池、亭等等,都漸漸從腦海里消失,整個腦海是一片空白。這時,自性的一線亮光閃現,迅即大放光彩。這時,整個腦海中,整個世界上,就只剩下一個 “我”。原來“我”就是“我”,以“我”觀“我”,自自然然; 以“我”適物,無不自在。“忽高誦”三字,非常生動地寫出詩人心神豁然開朗、天機忽通,意識上還沒有反應過來,自性就已化作詩句從心靈中流出的情態。這時泉聲之類不再是引人煩惱之物,而是和諧美妙之聲; 寂靜不再使人難以忍受,而是恰遂其愿?!胺词知毸念櫋薄ⅰ鞍潦赘栊缕薄ⅰ坝酪共怀擅摺?、“踴躍如有得”等句,生動地展現了詩人忽有所悟時的喜悅自得的情狀。這一層,寫得輕快流利,瀟灑飄逸,很好地傳達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意蘊,與第二層的情調形成鮮明對照。全詩隨詩人心境的變換而緩急相間,開合自如。
宋代以后,理學大行,理學家們以思想領域的正統自居,力斥佛道為異端。然理學家們提倡于自心體認天理,于靜觀處體認良知,其思想顯然借鑒了佛家特別是禪宗的學說,只不過他們往往死不肯承認罷了。陳確從劉宗周學,思想與陸王一派為近。此詩所闡述的悟道方法,明顯帶有禪宗思想的痕跡。
上一篇:禪詩《山中夜坐》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山寺偶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