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夾山道,幽幽竹林寺。
林公闢山處,泉澗饒古意。
鐘磬聞諸天,花藥覆平地。
森梢萬竿竹,煙景滿空翠。
慈鳥識禪心,清猿起愁思。
平生江海情,蕭然但高寄。
回首禮白云,何時謝塵累?
唐代詩人張說詩云:“禪室從來塵外賞,香臺豈是世中情。”王漁洋這首游江蘇鎮江古竹林寺詩,道出了其中真諦。全篇以景寫情,托物起興,因象明理,寓林泉之逸致于詩中,寄出世之玄意于言外,詩與禪水乳交融,交相輝映,從而表現出王漁洋禪寺詩所特有的神韻。
開篇四句既描繪了竹林寺的全景,又點明了禪寺的歷史淵源。“迢迢夾山道,幽幽竹林寺。”詩人給我們繪出了一幅世外山寺圖。看那山重水復,峽谷幽深,兩邊青山對對雄峙,峭壁片片夾起的底下,一條濃蔭覆蓋的山路蜿蜒蛇行,伸向密林深處。山道上凹凸不平,野草叢生,一位袈裟飄逸的游方僧人正踽踽獨行其間。登上高處眺望,在那山深林密,幽篁修竹的翠綠海洋里,隱隱露出一帶紅墻,幾縷青煙,那就是竹林寺了。這里“夾山”“幽幽”二詞用得極妙,尤其是前者既是形容描寫又是名物特指。“夾山”為山名,在鎮江城南郊外,上面山明水秀,饒有古意; 作為人名即指唐代禪僧夾山于此地說法,寺名竹林。夾山乃竹林寺之象征。詩人把人境、物境、事境巧妙地融為一體,含蓄地傳達了佛教的“無情有性”,佛性無所不在的禪理。“林公闢山處,泉澗饒古意。”則是對竹林寺歷史的進一步說明,林公就是竹林寺的開山祖師夾山,詩人平素諳于佛道,對有關禪寺佛地的歷史自然了解很多,因此在詩人眼里,這里的一山一水,一溝一壑都帶上了古老神秘的色彩。接下來六句是具體描寫竹林寺的風物景色,詩人以其獨具的慧眼和匠心,分別從天上、地下、空間三個角度將禪寺之景致氛圍一覽無余,一筆寫盡了。“鐘磬聞諸天”,你聽寺里的鐘磬聲響徹云霄,不絕如縷,九重天宇都充滿了佛的聲音,暗示寺廟香火興旺。同時在寫法效果上照應了前面的 “幽幽”,使意境全出,恰好如古人詩有云: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皆為神來之句。“花藥覆平地”,把人們的視線從天上拉到地上,寫禪寺環境的靈秀。那里奇花異卉遍地開放,靈芝仙草俯拾即是,儼然是仙山化境!令人心生無限向往。“森梢萬竿竹,煙景滿空翠”則又把人們的注意力從地上引向空間,站在寺院的高臺上憑欄遠眺,只見一片林海里萬竹挺秀,蒼翠欲滴; 茫茫四周煙籠霧繞,虛無縹緲,霎時間令人心迷神醉,萬念俱空。正是由于這里的一切都彌漫著禪意,萬物都充滿了佛性,因而棲居在這里的鳥兒也“識禪心”,猿猴也“起愁思”了。杜甫詩云: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這里也是因心生境、緣情設境,所以鳥兒無心卻稱之為“慈鳥”,猿猴無情卻稱之為“清猿”。然則人觸此境寧無動乎?古之高人多“懷仁山林,隱居求志”;佛家立身,“一念凈心”,任運隨緣,得達至境,二者等無差別。因而詩人也以詩言志說:“平生江海情,蕭然但高寄。”表達了自己不與時務經懷,不與世俗同流,嘯傲于山林,相忘于江湖的高情遠致。然而詩人畢竟還是生活在塵世之中,尤其是生活在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官場之中。王漁洋雖然仕途平坦,坎坷甚少,但總不免累乎事務,染乎名利。于是詩人在此情此景里“自性內照”,幡然悔悟,自問道: “回首禮白云,何時謝塵累?” “回首”暗示頓悟,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白云”乃是“道心”的象征,王維曾有“悠然遠山暮,獨向白云歸”,“羨君棲隱處,遙望白云端”,“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等詩句; 詩僧皎然在《白云歌寄陸中丞使君長源》中說得更明白:“逸民對云效高致,禪子逢云增道意。白云遇物無偏頗,自是人心見同異。”云兒無心,佛家講“無心是道”,“即心是佛”,詩人禮敬白云就是心向佛門。禪宗講究頓悟,講究“心地妙用”而不重形式,只要了悟佛的 “無我”,“性空”,那么 “直心是道”,塵世即道場,簪纓仕宦與蘿薜隱居并無二至。
這首詩通過寫物色的佳美會意,創造出一種空、寂、閑、逸的意境,而這種境界又完全是由詩人性本淡泊,寧靜高遠的內心使然,可謂是“慮靜境亦隨”,突出地體現了“物我一如”的詩情禪意,使全詩的格調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上一篇:禪詩《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答可遵》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