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蘇洵·辨奸論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①,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礎潤而雨②,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③,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也?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見王衍④,曰: “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陽見盧杞⑤,曰: “此人得志,吾子孫無遺類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見者。以吾觀之,王衍之為人,容貌言語,固有以欺世而盜名者,然不忮不求⑥,與物浮沉。使晉無惠帝⑦,僅得中主,雖衍百千,何從而亂天下乎?盧杞之奸,固足以敗國,然而不學無文,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語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⑧,亦何從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⑨。
今有人,口誦孔、老之言,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造作言語,私立名字,以為顏淵、孟軻復出,而陰賊險狠,與人異趣,是王衍、盧杞合而為一人也,其禍豈可勝言哉! 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⑩,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11)。豎刁、易牙、開方是也! 以蓋世之名,而濟其未形之患,雖有愿治之主,好賢之相,猶將舉而用之。則其為天下患,必然而無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孫子曰: “善用兵者,無赫赫之功(12)。”使斯人而不用也,則吾言為過,而斯人有不遇之嘆,孰知禍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將被其禍,而吾獲知言之名。悲夫!
【注釋】 ①靜者:道家指清靜守虛、不為外物干擾的人。②礎:基礎,即柱子下面的石墩。③理勢: 中國哲學術(shù)語。理,法則;勢,發(fā)展變化的趨勢。④山巨源、王衍: 西晉大臣,均好老莊清靜無為思想。王衍曾任宰相,但不理國事,后為古勒所殺。⑤郭汾陽: 即郭子儀,唐大將。盧杞:唐德宗時任宰相,陷害忠良,搜刮百姓,后被貶職?!杜f唐書·盧杞傳》記載,郭子儀病,盧杞來看他,他讓姬妾都回避,獨自等候。有人問為什么要這樣做,郭子儀回答說:盧杞貌丑,姬妾見了,會發(fā)笑。這人心地險惡,以后得志,會斬殺我全家。⑥忮 (zhi):忌恨,嫉妒。⑦惠帝: 即司馬衷(259—306)。在位期間,由其妻賈后專權(quán),釀成“八王之亂”。相傳306年被東海王司馬越毒死。⑧德宗: 即李適(kuo) (742—805),唐代皇帝。在位期間力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quán),但又猜忌有功大臣,而信任盧杞等人,故無成效。⑨容: 或許。⑩彘(zhi):豬。囚首喪面:頭發(fā)不梳如囚犯,臉面不洗如居喪。(11)慝 (te):邪惡。(12)善用兵者,無赫赫之功:《孫子兵法·形篇》: “善戰(zhàn)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曹操注: “敵兵形未成,勝之,無赫赫之功也。”古代論戰(zhàn)功,以斬首多少來評定。孫子以為,善用兵者往往退事于未臨,故從表面上看沒有顯著的戰(zhàn)功。
【譯文】 事情有必然發(fā)展至此的原因,情理有必定如此的根源。只有天下那些達到清靜守虛境界的人,才能從細微中預知顯著后果。月亮有暈,就要起風; 石基潮濕,就要下雨,這是人所共知的現(xiàn)象。人事的變遷,“理” 與 “勢”相互因循,雖疏遠難知,變化莫測,但怎能比得上天地陰陽這種自然現(xiàn)象呢,可能賢能的人有時也不清楚,這是什么原因呢? 是因為好惡亂了他的內(nèi)心,利害干擾了他的行為。
從前,山巨源看到了王衍,說: “貽誤天下百姓的,一定會是這個人。” 郭子儀看到了盧杞,說: “此人得志,我的子孫沒有活得下來的。” 從現(xiàn)在說來,其中的道理本是有預見的。據(jù)我的觀察看,王衍的為人,容貌言語,本可用以欺世盜名,而且他不忌恨人不過分貪,隨波逐流。假如晉朝沒有惠帝這樣的昏君,反遇中等才能的皇帝,即使有千百個王衍,又憑什么能搞亂天下呢? 盧杞的奸險,誠然可以敗國,但他不學無文,容貌不能打動人,言語不能迷惑當世,倘若不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又怎會重用他呢? 由此說來,山、郭二人預料的那兩個人,或許有未必然的吧。
現(xiàn)在有這么一個人 (暗指王安石),嘴上念誦孔子、老子的話,親自實踐著伯夷、叔齊那樣的行為,網(wǎng)羅那些好名和不得志的人,一起制造輿論,私立名望,以為顏淵、孟軻在世; 而他陰險狠毒,與眾不同,另有用心。這是王衍、盧杞合而為一個人,他的禍害哪里說得完啊! 臉臟不忘擦,衣臟不忘洗,這是最起碼的人性。而今卻不是這樣,穿著奴仆的衣服,吃著豬狗的食物,囚犯似地一頭亂發(fā),居喪一樣的污臉,卻談論《詩經(jīng)》、《尚書》,這難道是他的真情嗎? 大凡做事不近人情的,很少不是特別奸詐,堅刁、易牙、開方就是這種人啊。以蓋世之名,來圖謀他還未暴露的禍害,即使有想有所作為的君主、愛惜賢才的宰相,也會提拔重用他的。那樣,他成為天下的禍患,是必定無疑的,不僅僅是王、盧二人能比得了的。
孫子說: “善于用兵的,并無顯赫成功?!?假使此人不被重用,那我的話就說錯了,而此人也會有懷才不遇的慨嘆,也沒有誰知道他會危害國家的了。如若不是這樣,天下將遭受其禍,而我獲得 “知言” 之名,那就可悲了!
【鑒賞】 1069年,王安石開始推行新法,遭到保守人士的反對。保守派為打擊王安石,傳出了這篇文章,并署名為已死去的蘇洵,借以顯示作者早在王安石變法之前就“見微知著”,預見到他得志必為奸。本文是否蘇洵所作,學術(shù)界有不同觀點。文章先抬出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萬事均可 “風微而知著”,預測規(guī)律,作為立論基礎。然后以山巨源預見王衍、郭子儀預見盧杞為例證,類比王安石“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喪面而談詩書” 的行為 “不近人情”,進而推導出王安石得志必為奸臣、為害國家的結(jié)論。這種以人的生活習慣和個別缺點來判斷其政治品質(zhì)的邏輯,是非常錯誤的。這種影射咒罵、攻擊人身的寫作手段也是非常低劣的。
上一篇:《古文觀止·左傳·蹇叔哭師》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宋濂·送天臺陳庭學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