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佺期·古意》愛情詩詞原文與賞析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謂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古意》這首詩在《全唐詩》卷九十六題為《古意呈補闕喬知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雜曲歌辭,題作《獨不見》,并引《樂府解題》曰:“《獨不見》,傷思而不得見也。”
此詩借用樂府古題,實為代言體的七律。全詩摹擬一位少婦口吻,抒發她對久戍未歸的丈夫的懷念之情。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長期的征戍生活給征人和思婦所造成的痛苦。
詩的首聯“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先描寫少婦居處的華美。盧家少婦,其名莫愁,為梁武帝蕭衍《河中之水歌》詩中的人物,其詩曰:“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采桑南陌頭,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郁金蘇合香……”作者借此人物代指詩中的女主人公。郁金,是一種貴重的香料。海燕,即越燕,多在屋梁上筑巢。玳瑁,是一種海龜。龜甲呈黃褐相間的花紋,可作裝飾品。這兩句大意是說,思婦居住的堂屋,用郁金香和泥涂飾四壁,屋梁上裝點著玳瑁,就在這根屋梁上有著兩只海燕棲息。在此,作者用海燕雙棲來反襯少婦獨處的凄涼。
頷聯“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從時令寫到久別征戍遼陽。九月乃是授衣之時,蕭蕭落葉催人搗衣。少婦聞寒砧之聲,自然觸動愁腸,促使她對遠戍遼陽十年不歸的丈夫的想念。最令她擔憂的是邊塞嚴冬的苦寒,假若沒有棉衣,怎能抵御寒氣的侵襲呢? “憶遼陽”,為通篇之主,并由“憶”字作轉,引出頸聯少婦對征夫的相思之情:“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丹鳳城,指京城長安。戍守在遼陽白狼河北邊的丈夫,不僅長久未歸,甚而音信斷絕。這自然使丹鳳城南的思婦不只是惦念,還時時刻刻為之擔心,是吉是兇,是存是亡,難以逆料。思念的痛苦,提心吊膽的煎熬,使她夜夜難以入睡。不眠之人,才能深感秋夜之長。一“斷”字,顯出少婦之可憐;一“長”字,寫出處境之凄絕。
尾聯以含愁不得見,明月照流黃作結。流黃,是黃紫間色的絹,此指少婦閨中的帷帳。音書已斷,秋夜正長,少婦含愁可見。而作者故用“誰謂”發問,深一層表現她的痛苦感情:誰使少婦含愁獨處,不得與其丈夫相見,反而讓明月偏照著她,更增添她的思念之苦呢?“更教”二字,用得有力,與“誰謂”、“獨”字緊相呼應,更增一倍惱恨。
全詩以海燕雙棲起興,承之以思婦的獨處凄涼,再以“憶遼陽”之“憶”字為轉,而以含愁不得見收合。其寫法,已符合律詩起承轉合的要求;且韻律和諧,頷聯與頸聯對仗工整。這些,都標志著律詩在沈佺期手中已進入完全成熟的階段。
上一篇:《孟郊·古別離》愛情詩詞賞析
下一篇:《袁枚·古意》愛情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