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趙璘2
郭曖嘗與升平公主琴瑟不調3,曖罵公主:“倚乃父為天子耶4? 我父嫌天子不作5。”公主恚啼6,奔車奏之。上曰7:“汝不知,他父實嫌天子不作,使不嫌,社稷豈汝家有也8?”因泣下,但命公主還。尚父拘曖9,自詣朝堂待罪10。上召而慰之曰:“諺云:‘不癡不聾,不作阿家阿翁11’,小兒女子閨幃之言12,大臣安用聽13?”錫賚以遣之14,尚父杖曖數十而已。
1本文是《因話錄》中的一則,標題為后人所加,郭曖:唐大將郭子儀之子,德宗女升平公主駙馬。2趙璘(生卒年不詳):中唐時人,熟知朝廷典故、舊事而寫成《因話錄》。3琴瑟不調:喻夫婦感情不合。4乃:你的。5“我父”句:郭曖父郭子儀在安史之亂中擊敗叛軍,收復長安、洛陽;代宗時又拒吐蕃,戰功卓著。德宗即位尊為“尚父”(可尊尚的父輩),地位極高。6恚(hui):恨怨。7上:指德宗。8社稷(ji):土神和谷神,國家的代稱。9尚父:即郭子儀。10詣(yi):至。11阿家(gu)阿翁:父母。12閨幃:閨房之內。13安用:何用,哪里用得著。14錫賚(lai):賞賜。
【析點】 故事中的四個人物一言一動都是性格化的,又無不切合其身份。郭曖敢罵公主,固然是這位將門之子少年氣盛,但他竟口出狂言,把自己的父親凌駕于皇帝之上,更是自恃郭氏功高全不把皇家看在眼里的表現。雖然兒子的話語是父親思想的映照,但郭子儀的表現全然不同,他“拘曖”、“待罪”、得賞賜后還“杖曖數十”,這說明他頭腦清醒,不肯居功自傲,善于自處,保全身家。皇帝的表現最妙:他先是冷靜地印證了郭曖的話,隨之又“泣下”,“命還”,正是有難言之隱——得益于郭氏的支持,又深畏郭氏功高權重;但他又是深明大義的,以國為重,不計較片言只語;他用一句民諺把君臣間隱暗的裂痕轉化為一家內翁婿父子間不須介意的小小糾葛,他實在是一個極善處事又極有風趣的人。對公主用墨最少,僅“恚啼奔車奏之”六字,但也顯現出她不甘處下風、動輒搬用皇家權威的公主情態。
這段宮廷軼事,由于人物性格鮮明、故事極富生活氣息而具備了被后世戲曲家搬上舞臺的條件。傳統劇目《打金技》(又名《滿床笏》)就是以此為藍本寫成的。
上一篇:《遣戍伊犁日記三則》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重復詩》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