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水接西江天外聲,小齋松影拂云平。
何人教我吹長笛,與倚春風弄月明。
元處士是當時有名的隱士,作者在《贈宣州元處士》詩中曾說:“陵陽北郭隱,身世兩忘者。蓬蒿三畝居,寬于一天下。”許渾也說他“常為相國師服,即其人可知矣”(《題宣州元處士幽居》詩自注)。可見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因而題中高亭之“高”,就有雙重的含義,既是地勢之高的實寫,又是品格之高的暗喻。
“水接西江天外聲”,首句寫得大氣包舉,先聲奪人。亭與天接,濤聲自天外飛來,大有“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氣勢。這是以氣勢之豪壯,環境之開闊,烘托元處士胸襟之坦蕩,氣度之不凡。開頭劈空而來,下邊要承接的好需費多大功力,可詩人以如椽之筆承接得舉重若輕。
“小齋松影拂云平”。小齋聳立,松影披拂,云霞飛舞。在波濤洶涌之中小齋像中流砥柱,顯得是那樣的安閑鎮定。畫家講求以煙霞繪山之高,詩人深諳個中三昧。云霞翻涌,未說亭高而高自出,“白云生處有人家。”輕輕拈出的小齋松影,既承接住首句劈空而來的氣勢,又進一步從另一側面襯出主人公的高尚情趣,一筆兩用,非大家不辦。一、二句把亭之幽景之美寫足,景中見人,三、四句轉入抒情,用情寫景。
“何人教我吹長笛,與倚春風弄月明。”倚是配合的意思,弄指“梅花三弄”,松、竹、梅、蘭乃隱士寄托情志之物。在皎潔的月光下,一對知心朋友吹奏著梅花三弄,陶醉在幽雅環境之中。“銀河耿耿波茫茫,明月梅花滿地霜。”濤聲隆隆,天外飛來;笛聲悠揚,響徹夜空;松影婆娑,微風拂發;明月如鏡,氣爽神情。處此境中,確有神游天外、羽化登仙之感,神與物游,使人寵辱皆忘。與善人交,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看,亦與之俱化矣。詩人對處士的仰慕之情溢于言表,對高亭的妒羨之意自不待言。“何人教我吹長笛”,透出的又是知心難覓之情,這美景都是屬于處士的,而自己只有期望著,等待著……
詩人手法之高,只是寫了亭之景,寫了設想中的情,未寫人而人的“境界”全出。有其人必有其亭,此黛玉之所以愛瀟湘館也。
還應補充一點,“春風”一作“秋風”,筆者認為“秋風”更切合詩意,也更富有情趣。春風帶有生機,往往給人以春風得意之感,而隱士多愛秋,陶淵明喜秋菊是其實例。春風和隱士情趣似有不諧,并且春月不如秋月之明,秋高氣爽,可使笛聲遠揚,豈不更有詩意。
上一篇:朱慶余《宮詞》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杜牧《漢江》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