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慎行
霧雨蒙蒙霽景稀,人編蕉葉作蓑衣。
櫓搖漁父唱歌去,牛背牧兒浮水歸。
康熙五十七年(1718),詩人放舟桂江,用畫家般敏銳的眼光,描繪出一幅情趣盎然的水鄉風俗畫。
前兩句點出黃梅雨時節,陰雨連綿,煙霧彌漫,一片模糊。雨止天晴的麗景極難碰到,人們都編結蕉葉作雨衣。本來,蓑衣,在中原及北方地區一般均用草或棕毛編織而成,如今卻代以蕉葉,這一雨具突出地顯示了桂江沿岸村民雨天生活的特點,散發著濃郁的廣西鄉土氣息,帶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后兩句,詩人以特寫鏡頭拍攝江上人物的活動:漁夫邊搖櫓邊唱歌,順流而去,十分愜意。牧童坐在牛背上浮水而歸,悠然自得。作者將賓語提前,用倒裝句法使詩句變得靈活生動。似乎櫓有意“搖漁父”,而牛也情愿“背牧兒”。事實上,漁父牧童對船櫓水牛,由于日夜不離,朝夕相處,自然懷有深厚感情。倒裝句正是這種勞動生活的藝術升華,充滿詩情畫意,彌漫著一種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你看,漁父唱歌而去,生活愉快,情緒歡樂。這里,作者對所謂“康熙盛世”的水鄉生活,多少有點美化與粉飾。結句“牛背牧兒浮水歸”,境界極妙,令人不禁聯想起李可染的“牧牛圖”。詩畫在藝術技巧上有某些相似點。畫家沒有多費筆墨描繪河水,然而,通過牧童坐在剛剛露出水面的牛背上,我們卻親切地感受到畫面上滿紙是水。同樣,詩人也沒有堆砌詞藻形容桂江水流的平靜,但透過“牛背牧兒浮水歸”,我們便深深體驗到桂江水滿,潺湲而流。牧童穩坐牛背,彼此相依相偎,親密無間,牛與童,渾然一體。水與牛,和諧統一。這種白描手法,簡潔明朗,空靈剔透,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含蓄》)。
上一篇:陳恭尹《村居即事(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黃任《西湖雜詩十四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