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沈括
蘇州至昆山縣凡六十里,皆淺水無陸途。民頗病涉1,久欲為長堤,但蘇州皆澤國2,無處求土。
嘉祐中3 ,人有獻計,就水中以蘧蒢芻藁為墻4,栽兩行,相去三尺。去墻六丈,又為一墻,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實蘧蒢中5,候干,則以水車汱去兩墻之間舊水6。墻間六丈皆土,留其半以為堤腳,掘其半為渠,取土以為堤。每三四里則為一橋,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為利。
1以涉水為患。2水鄉。3宋仁宗年號(1056-1063)。4蘧蒢(quchu):粗的竹席。芻藁(chu gao):柴草。5漉(lu):撈取。實:充填。6汱(quan):戽出。
【析點】 為了解決陸路交通的不便,官府“久欲為長堤”,但因無處求土而致使計劃擱淺。工程中的這一重大難題后來由一個名不見經傳者亦即普通群眾解決了,本文詳細記載了筑堤的辦法。從中可以看出,沒有豐富的水上生活經驗的人是不可能獻出這一妙計的;也只有人民群眾才能突破取現成之土的思維定勢,從生活實際出發提出從水中取土堤渠同成的高見來。由此也證明了:生活、實踐是發明創造的源泉。
上一篇:《芍藥》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英軺日記三則》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