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關》原文|題解|注釋|簡析
中原初逐鹿①,投筆事戎軒②。
縱橫計不就③,慷慨志猶存④。
杖策謁天子⑤,驅馬出關門⑥。
請纓系南越⑦,憑軾下東藩⑧。
郁紆陟高岫⑨,出沒望平原⑩。
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
既傷千里目(11),還驚九逝魂(12)。
豈不憚艱險(13)?深懷國士恩(14)。
季布無二諾(15),侯贏重一言(16)。
人生感意氣(17),功名誰復論(18)。
[注釋]
①逐鹿: 比喻爭奪政權。《史記·淮陰侯列傳》說: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鹿: 通“祿”,比喻政權。
②投筆: 扔掉手中的筆。東漢班超年輕時曾為抄寫文書的小吏。一天,他投筆長嘆道 大丈夫應該立功異域,哪能長期在筆硯之間生活呢! 后來,班超果然實現了自己的宿愿,從軍立功西域。這里詩人以班超自喻,寫自己棄文就武。事戎軒: 即從軍。戎軒: 兵車。
③縱橫計: 戰國時蘇秦、張儀在列國間游說,蘇秦主張齊楚等六國聯合抗秦,為“合縱”之計; 張儀則宣傳諸國服從秦國的主張,為 “連橫” 之計。此處指作者向李密出謀獻策。不就: 無所成就,指獻策不被李密采納。
④慷慨:指為國效力的壯志豪情。
⑤杖策: 手持馬鞭,即揚鞭趕馬。天子: 皇帝,此指唐高祖李淵。此句寫作者投奔李淵。
⑥關:潼關。此句寫作者奉命出關安撫李密舊部。
⑦請纓:西漢終軍(?-前112)請求出使南越(今兩廣地區),曾向漢武帝講豪言壯語道: “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漢書·終軍傳》)系:綁縛。
⑧憑軾:此指駕車而行。憑:依。軾 車前橫木。下東藩: 降服東方屬國。漢初酈食其(yìjì)說降齊王田廣,曾 “憑軾下齊七十余城” (《漢書·酈食其傳》)。“請纓” 兩句,借詠古來抒寫作者請命出使關東的抱負。
⑨郁紆(yū):形容山道曲折難于前進。郁:阻滯。紆: 曲折。陟(zhì):登。岫(xiù):山。
⑩出沒:時隱時現。言山嶺有時隔斷視線。
(11)傷千里目:言遠望而傷心。《楚辭·招魂》說: “目極千里兮傷春心。”
(12)九逝:精神不集中。屈原《哀郢》說:“魂一夕而九逝。”
(13)憚: 害怕。
(14)國士: 國內杰出的人物。魏征曾經勉勵別人說: “主上既以國士見待,安可不以國士報之乎?”(《舊唐書·魏征傳》)
(15)季布: 楚漢時人,以守信用而著名。《史記·季布列傳》引楚諺說: “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諾: 應諾,應承。
(16)侯贏: (?-前257)戰國時魏公子信陵君門客。信陵君救趙,侯贏年老不能隨行,表示要殺身以報。后來侯嬴果然實踐了自己的諾言。
(17)意氣: 指有諾必踐、有恩必報的精神。
(18)功名:功勛和名聲。論:論講。
【題解】
此詩選自 《全唐詩》,詩題一本作《述懷》。出關: 由秦地經潼關東行。此詩作于唐高祖李淵稱帝不久,當時魏征剛剛投唐,很想在統一戰爭中有所貢獻,建立功勛,他便要求去華山以東地區說服李密舊部歸順。這首詩即寫于此行出潼關時。
【簡析】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奉命出潼關時的抱負和重義氣報主恩的思想。開頭四句,寫作者歸唐前的情況。五至八句,寫奉命出關的遠大抱負。九至十六句,寫旅途的所聞所見和奔波艱險。最后四句,贊揚古代重言諾的名士,表現了作者重義氣報主恩的思想。全詩感情激昂,慷慨豪邁,氣度不凡。
上一篇:《再入潼關》原文|題解|注釋|簡析
下一篇:《出關》原文|題解|注釋|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