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劉義慶
郗超與謝玄不善2。苻堅將問晉鼎3,既已狼噬梁岐4,又虎視淮陰矣5。于時朝議6,遣玄北討,人間頗有異同之論。唯超曰:“是必濟事7。吾昔嘗與共在桓宣武府8,見使才皆盡9,雖履屐之間10,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勛11。”元功既舉12,時人咸嘆超之先覺13,又重其不以愛憎匿善。
1善:指人的長處。2郗(xi)超:東晉人,曾作桓溫的參軍。謝玄:東晉將領,在淝水之戰中立大功。善:友好。3苻(fu)堅:十六國時前秦皇帝。問晉鼎:即圖謀滅掉晉國。“問鼎”用《左傳》典故,宣公三年周定王派使臣去慰問楚靈王,楚靈王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九鼎”是周朝傳國之寶,問鼎即包含企圖奪取統治權的意思。4狼噬(shi):像 狼一樣吞食。梁岐:地名,包括今陜西部分和四川全部,當時均屬晉朝版圖。5虎視:如虎面對獵物一樣的盯視。淮陰:淮河以南的晉朝國土。6朝議:朝廷上商議。7濟事:有益于事。8桓宣武:即東晉大臣桓溫,時已病逝,謚號宣武。9使才:使用人才。10履屐(ji):木鞋,比喻極微小瑣屑之事。11容:表推測的語氣。12元功:大功,指謝玄在淝水 之戰中擊敗前秦苻堅。既舉:已成。13咸:都。
【析點】 《左傳》有“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的話,成為古代薦賢的名言。郗超在人們對謝玄“頗有異同之論”時,力排眾議,保薦與己“不善”的謝玄,是繼承了古代薦賢的優良傳統。他之所以能“不以愛憎匿善”,原因之一是他能隨時發現并銘記他人的長處,哪怕是關系不好的人也不例外;原因之二是他深深懂得“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史記》中藺相如語)的道理,在國家危急之秋,保薦與己“不善”的人。他的行為堪稱正直而高尚。后來謝玄所建的“元功”,證明了郗超的品格與識見。那么這大功之中,自然有郗超的一份。
在事件的記敘中,運用了“狼噬”、“虎視”、“履屐之間”幾個含比喻義的詞,頗為精妙。前二者形象地展示了苻堅的野心與暴戾,后者既寫出了謝玄用人的精細,也寫出了郗超察人的細密。敘事中之用典也不可忽略。“苻堅將問晉鼎”一語,使用了“問鼎”這個典故,含義甚豐,使人借助《左傳》中楚靈王的故事可以想見苻堅的野心以及他的性格的陰險;“不以愛憎匿善”一語,則暗中化用了《左傳》“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之語。二者全用《左傳》,一明一暗,一在開頭,一在收尾,這恐怕很難說是巧合,當是作者記事時的匠心所在。
上一篇:《上方山四記一則》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不欺人》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