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山看霽色,步步豁幽性。返照亂流明,寒空千嶂凈。石門有余好,霞殘月欲映。上詣遠公廬,孤峰懸一徑。云里隔窗火,松下聞山磬1。客到兩忘言,猿心與禪定。
一往明秀中復饒警句。
【校記】
1.下聞,《全唐詩》一作“間下”。
【箋釋】
[杪秋] 晚秋。杪,樹木末端,樹梢;盡頭,多指年月或季節的末尾。《楚辭·九辨》:“靚杪秋之遙夜兮,心繚悷而有哀。”南山,即終南山。準上人,名不詳。
[蘭若] 梵語“阿蘭若”的省稱,指寺院,意為寂凈無苦惱煩亂之處。杜甫《謁真諦寺禪師》:“蘭若山高處,煙霞嶂幾重。”此詩當作于乾元二年(759)至寶應元年(762)間任藍田尉時。
[遠公] 即慧遠。《高僧傳》卷六《晉廬山釋慧遠》:“釋慧遠,本姓賈氏,雁門樓煩人也,弱而好書。”“時沙門釋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宏贊象法,聲甚著聞,遠遂往歸之。”“南適荊州,往上明寺,后欲往羅浮山,及屆潯陽,見廬峰清靜,足以息心,始住龍泉精舍。”“時有沙門慧永,居在西林,與遠同門舊好,遂要遠用止。永謂刺史桓伊曰:‘遠公方當宏道,今徒屬已廣而來者方多,貧道所棲褊狹,不足相處,如何?’桓乃為遠復于山東更立房殿,即東林是也。”慧遠為晉代高僧,后因用作吟詠僧人的典故。此處喻指準上人。
[山磬] 謂回蕩于山谷間之寺院磬聲(音樂聲)。
[猿心] 佛教語,亦作“心猿”,喻攀緣外境、躁動散亂之心有如猿猴。《大日經·住心品》說六十種心相,“猿猴心”為其中之一。《維摩經·香積佛經》:“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謂伏。”
[禪定] 佛教禪宗修行方法之一。一心審考為禪,息慮凝心為定。佛教修行者以為靜坐斂心,專注一境,久之達到身心安穩、觀照明凈的境地,即為禪定。又,禪為色界天之法,定為無色界天之法。依其入定程度的淺深,并有四禪(色界定)、四定(無色界定)的區分。敦煌新本《壇經》:“何為禪定?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內性不亂。本性自凈自定,只緣境觸,觸即亂,離相不亂即定。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故名禪定。”《長阿含經·第二分十上經》:“思維觀察,分別法義,心得歡喜。得歡喜已,便得法愛。得法愛已,身心安穩。身心安穩已,則得禪定。得禪定已,得如寶智。是謂初解脫入。”
【輯評】
王堯衢《古唐詩合解箋注》卷二:“向山看霽色,步步豁幽性。返照亂流明,寒空千嶂凈。”山光新霽固佳,而秋霽尤佳。向山而看,步步入勝,可以開豁人之幽性,日光返照,明滅于亂流之中,仰視寒空,千峰明凈,此正豁幽性處也。“石門有余好,霞殘月欲映。上詣遠公廬,孤峰懸一徑。”此到準人上蘭若矣。石門之下,殘霞引月,此從晚霽更進一層,故云余好,僧廬在孤峰之間,一徑陡絕如懸。詣,往也。遠公,晉時高僧。“云里隔窗火,松下聞山磬。客到兩忘言,猿心與禪定。”將至蘭若,時已黃昏,先見云里隔窗之火,徐于山下聞山磬之聲,既到,與上人兩下無言,蓋猿心之與禪定,動靜殊途,未易見之詞說也。
《問花樓詩話》卷一:昔人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然亦有畫手所不能到者。先廣文嘗言:“劉文房《龍門八詠》:‘入夜翠微里,千峰明一燈。’《浮石瀨》詩:‘眾嶺猿嘯重,空江人語響。’《石梁湖》詩:‘湖色澹不流,沙鷗遠還滅。’錢仲文《秋杪南山》詩:‘反照亂流明,寒空千嶂凈。’李祭酒《另業》詩:‘片水明斷崖,余霞入古寺。’柳子厚《溪居》詩:‘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田家》詩:‘雞鳴村巷白,夜色歸暮田。’此豈畫手所能到耶?”先廣文嘗命為唐人摘句一冊,以供臥游。槖筆余生,因循未果,書以志憾。
上一篇:《送王季友赴洪州幕下》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罷章陵令山居過中峰道者二首》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