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嶠南行遠1,長江萬里隨。不才甘謫去,流水亦何之2(凄淡)。地遠明君棄3,天高酷吏欺(巴南貶)。清山獨往路,芳草未歸時。流落還相見,悲歡話所思(至鄱陽接李)。猜嫌傷薏苡4,愁暮向江籬。柳色迎高塢(以下江亭),荷衣照下帷5。水云初起重,暮鳥遠來遲。白首看長劍6,滄洲寄釣絲7(二句言李屈北圖為鄱陽令)。沙鷗驚小吏,湖月上高枝8(小吏,自謂貶巴南尉也)。稚子能吳語,新文怨楚辭。憐君不得意,川谷自逶迤9。
按:李亦以事謫鄱陽,此詩能兩邊情景俱到,結言李雖謫居猶有林泉可偃息,不比遠竄巴徼者。
【校記】
1.巴嶠南行遠,《全唐詩》一作“南出巴人嶠”。
2.之,《全唐詩》一作“知”。
3.地遠明君棄,《全唐詩》一作“瘴近余生怯”。
4.猜嫌,《全唐詩》一作“猜讒”。
5.“柳色”二句,《全唐詩》“一本無此二句”。
6.白首,《全唐詩》一作“淚盡”。
7.滄洲,《全唐詩》一作“心閑”。
8.“沙鷗”二句,《全唐詩》“一本無此二句”。
9.川谷自逶迤,《全唐詩》一作“容發老南枝”。
【箋釋】
[南巴] 《通典》卷一七八“南潘郡”:“潘州,今理茂名縣。秦屬象郡,二漢屬合浦郡。大唐武德四年置南宕州,八年改為潘州,或為南潘郡。領縣三:茂名、南巴、潘水。” 鄱陽,《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八“饒州”:“鄱陽縣,秦置。孫權分豫章置鄱陽郡,理于此。晉武帝改為廣晉。隋開皇九年改廣晉為鄱陽,以在鄱水之北,故曰鄱陽。”詩為劉長卿貶南巴,由蘇州啟程途經鄱陽所作,時在上元元年(760)。
[巴嶠] 指南巴,因在嶺南,故稱。嶠,讀jiào,特指五嶺。嶠外,即五嶺以南的地區。江淹《知己賦》:“仆乃得罪嶠外,遐路窈然。”嶠南,即嶺南。《后漢書》卷五四《馬援傳》:“援將樓船大小二千余艘,戰士二萬余人,進擊……斬獲五千余人,嶠南悉平。”
[不才] 沒有才能。《左傳·成公三年》:“臣不才,不勝其任。”后遂用于對自己的謙稱。
[地遠明君棄] 孟浩然《歲暮歸南山》:“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猜嫌傷薏苡] 《后漢書》卷五四《馬援傳》:“馬援,字文淵,扶風茂陵人也。其先趙奢,為趙將,號曰馬服君,子孫因為氏……初,援在交址,常餌薏苡,實用能輕身省欲,以勝瘴氣。南方薏苡實大,援欲以為種。軍還,載之一車。時人以為南土珍怪,權貴皆望之。援時方有寵,故莫以聞。及卒后,有上書譖之者,以為前所載還皆明珠文犀。馬武與于陵侯侯昱等,皆以章言其狀,帝益怒。援妻孥惶懼,不敢以喪還舊塋,裁買城西數畝地,藁葬而已,賓客故人莫敢吊。”王先謙集解:“《神農本草經》曰:薏苡,味甘微寒,主風濕痹下氣,除筋骨邪氣,久服,輕身益氣。”此借馬援之受誣而昭示長卿自身之蒙冤遭貶。
[江籬] 亦作“江離”、“江蘺”。又名“蘼蕪”,香草名。《楚辭·離騷》:“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王逸注:“江離、芷,皆香草名。”《博物志》卷七:“芎藭,苗曰江蘺,根曰芎藭。”此句言因遭貶而哀痛。
[荷衣] 傳說中用荷葉制成的衣裳。亦指高人、隱者之服。《楚辭·九歌·少司命》:“荷衣兮蕙帶,儵而來兮忽而逝。”《文選·孔稚圭〈北山移文〉》:“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呂延濟注:“芰制、荷衣,隱者之服。”錢起《送鄔三落乘還鄉》:“荷衣垂釣且安命,金馬招賢會有時。”
[長劍] 《戰國策·齊策四》:“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原寄食門下。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頃,倚柱彈其劍,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左右以告。孟嘗君曰:‘食之,比門下之客。’居有頃,復彈其鋏,歌曰:‘長鋏歸來乎!出無車。’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嘗君曰:‘為之駕,比門下之車客。’于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曰:‘孟嘗君客我。’后有頃,復彈其劍鋏,歌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左右皆惡之,以為貪而不知足。孟嘗君問:‘馮公有親乎?’對曰:‘有老母。’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無使乏。于是馮諼不復歌。”《史記》卷七五《孟嘗君列傳》:“初,馮
[寄釣絲] 謂隱居。釣絲,釣竿上的垂線。杜甫《重過何氏》其三:“翡翠鳴衣桁,蜻蜓立釣絲。”
[新文] 李嘉祐貶官鄱陽后,有《夜聞江南人家賽神因題即事》等詩,曰:“逐客臨江空自流,月明流水無已時。聽此迎神送神曲,攜觴欲吊屈原祠。”《江上曲》:“江心澹澹芙蓉花,江口蛾眉獨浣紗。可憐應是陽臺女,對坐鷺鷥嬌不語。掩面羞看北地人,回身忽作空山語。蒼梧秋色不堪論,千載依依帝子魂。君看峰上斑斑竹,盡是湘妃泣淚痕。”其凄麗之情似楚辭,故云。
[逶迤] 亦作“逶蛇”,曲折綿延貌。《淮南子·泰族訓》:“河以逶蛇故能遠,山以陵遲故能高。”此句以川谷之曲折宛轉寫其不得意之郁結情思。
【輯評】
《唐詩歸·中唐一》:鐘惺評:調悲氣厚,不厚不悲。“瘴近余生怯,天高酷吏欺”,哀憤之音。“水云初起重”,三字逼真,靜中看出。
上一篇:《送從兄罷官之淮南》原文|箋釋|賞析
下一篇:《送李判官之潤州行營》原文|箋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