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山深日易斜,看山人住遠公家。
晚風初起燈搖閣,溪雨乍來梅落花。
漏盡松聲翻貝葉,夢回月影上袈裟。
羨他窗外千章木,長與高僧共歲華。
這是一首與僧友爾霞的贈詩。詩人寫景繪事,字里行間表達了對佛門禪悅的向往之心。
“十里山深日易斜,看山人住遠公家”寫僧家處所幽僻,遠離紅塵。大凡寺廟都或建筑在山明水秀之地,表示天地造化,鐘神會秀,超凡入圣; 或坐落于深山幽谷之中,表示隔塵絕俗,靜心求志,境界玄遠。今爾霞處在“十里深山”之中可謂遠離塵世了。詩人把僧家稱之為 “看山人”,頗有意趣,暗指僧人與青山為友,不問世事,澄懷靜觀,潛心于道?!叭找仔薄笔菍懢?,喻山深谷幽,日照時間短,更添其幽靜寂寥;同時也是照應后文的繪事?!巴盹L初起燈搖閣,溪雨乍來梅落花”是對禪寺具體生活環(huán)境的描繪。那里晚風來得特別早,伴隨著長夜的是一盞忽明忽滅的青燈; 而春天卻來得很遲,春雨剛來梅花就凋零了,禪家生活條件之苦寒蕭淡已明矣。這兩句詩寫得自然渾成,意味雋永。正因為是 “十里深山日易斜”,因而夜晚來得尤早,燈自然也明得早了;而晚風吹來燈火搖曳明滅,燈影投射在四壁上仿佛不是燈火在晃動而是整座樓閣在晃動?!盁魮u閣”三字寫得生動形象,天趣盎然。“溪雨”指的是春水,春水一來頓使干涸沉默了半年之久的溝壑溪流漲滿潤澤,充滿生機,所以說是“溪雨乍來”;而春乍來本是梅花爭顏斗艷,爛漫似火的季節(jié),可是深山幽谷開陽遲緩,冬季尤長,性寒之梅早已悄悄開放,等到春天姍姍遲來,花季已過了。詩人拈出晚風、燈影、溪雨、梅花的形象,將一天之色、四時之景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見出詩人的匠心;而這些意象本身更是妙諦微言,意味深長,與禪境尤為契合。整聯(lián)詩傳達出一種出家人枯榮不驚、貧寒不移、淡泊明志的意境。“漏盡松聲翻貝葉,夢回月影上袈裟”則是寫僧人課經(jīng)時的用功情景?!奥┍M”指夜已闌珊,萬物俱息,古時人們用滴漏來計時?!柏惾~”指經(jīng)書,據(jù)說最早的佛經(jīng)是用鐵筆刻在一種梵語叫貝多羅的樹葉上的,故名。僧人在夜已很深、萬籟俱寂之時還在青燈下誦讀經(jīng)文,可謂虔誠專心之至; 而此時天風吹拂,松濤陣陣,猶如“天籟”。在僧人心目中,佛經(jīng)不也是一種“天籟”嗎?這句詩寫得機鋒蘊籍??梢韵胍?,禪師深夜青燈伴讀,禪悅漸得,身心俱寧,最后恬然入夢,等到醒來時,只見月影不知不覺已經(jīng)斜移,照進禪堂,袈裟上撒滿了清輝。月華獨照袈裟,這是何等境界! 其言外之旨不難體味。詩人最后不得不發(fā)出如此的感慨: “羨他窗外千章木,長與高僧共歲華?!蹦嵌U室窗外的千樹萬木尚能年年歲歲與禪師相陪伴,而自己卻不得不與僧友惜別,這是何等的遺憾! 同時也暗示那些樹木無情之物卻有幸在窗前領(lǐng)受佛義,得到佛性,萬古長青,從而表達出詩人強烈的向佛之心。
這首七律看似平實無華,淡淡道來,自然收筆,然而寫景透境卻別出心裁,無意而自得。尤其是中間四句寫得情景交融,意境渾然,非通慧之人不能自得,真可謂“鳥啼花落,皆與神通”,“但見性情,不睹文字”。袁枚論詩素來既講究天籟也講究人巧,無意自得還須從有意中來,這也是佛教講究“無心是道”,但又認為“無心猶隔一重山” 的微妙之處。
上一篇:禪詩《贈屏風巖棲蟾上人》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贈愿云師并序》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