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顧炎武詩《精衛》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 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嗚呼! 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據四部叢刊本《亭林詩文集》,下同)
顧炎武(1613—1682),字寧人,別號亭林,江蘇昆山人,明末加入“復社”,初參加昆山、嘉定一帶的人民抗清斗爭,失敗后周游各地,考察邊塞山川形勢,一生不忘恢復。他倡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對當時和后代影響很大。顧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學者,在經學、音韻、史學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主張“經世致用”,是有清一代樸學的奠基人。顧炎武同時是一位重要的作家,認為“詩主性情,不貴奇巧”,自覺地“為時”、“為事”而作。他的詩多寫興亡之事,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他是堅持抗清的民族志士,有淵博的學識和很高的文學修養。作品蒼涼悲壯,真摯動人,加以用典貼切,筆力遒勁,風格高古,在清初卓然成一大家。
《精衛》是讀者熟悉的一首詩。全詩可分為三段,前兩段為問答之辭。
第一段開頭兩句說: 天地間萬事多有不平,你為什么徒然地自討苦吃,銜木填海呢? 下面兩句具體地說明精衛的“空自苦”:以一寸之身銜木,已見其苦;“銜木互終古”,就更見其苦了。而且,以一寸之身,雖“銜木到終古”,也無法填平大海,豈不是“空自苦”? 問題提得尖銳,也似乎振振有辭。
第二段是精衛的回答。精衛斬釘截鐵地宣告自己的志愿;“我愿平東海。”這個志愿是堅定的,乃至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因此說:“身沉心不改。”下面兩句,進一步強調了“心不改”。聯系前面四句來看,精衛的對答,似乎沒有直接回答“爾何空自苦”的諷勸,它只是宣告自己的志愿。但是,既然平東海是自己的堅定不移的志愿,銜木是平東海的惟一手段,只要東海不平,就一定要“銜木到終古”,而無所謂“空自苦”。二者的分歧,正在于志愿的不同。
第三段是詩人對眾鳥的評述。奔波忙碌的行為和渺小卑微的目的構成了明顯的諷刺。它們是精衛的對比形象。
這首詩重點突出而又渾然一體。精衛的形象寫得很突出,詩人完全舍棄了精衛的外狀和身世的描述,只著力強調精衛的遠大志愿和實現這個志愿的堅定信心。全詩的重點在第二段精衛的回答,明知目標難以實現卻仍然奮斗不息,最充分地表現了精衛的精神境界的崇高。第一段的設問,烘托出精衛的境界;第三段寫“西山銜木”的眾鳥,它們的卑瑣反襯了精衛的形象。全詩對話的應用,精衛和燕鵲的對比,令人讀來饒有趣味。在語言的應用方面,第一、二段用整齊的五言句式,句子短,語氣確定而沉著。“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都寫得很有力量。第三段用七言句式,能夠表達出復雜的感情,加上“嗚呼”這個感嘆詞的應用和“君不見”這三個字的提領,有力地表現了詩人的輕蔑和嘲諷。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和憂點,還在于托物寄興。詩寫于順治四年,即公元1647年。當時清軍在南方順利推進,南明的福王、唐王政權都已相繼失敗,顧炎武的許多朋友如陳子龍、顧咸正、楊廷樞等也在斗爭中殉難。盡管在東南沿海、西南邊陲,還有抗清的力量在堅持,但清王朝在全國的統治已經無法逆轉。在這種情況下,作者寫下這首詩,明顯地以精衛自喻,用精衛的堅貞不渝的精神,堅定不移的決心,表達自己反清復明的堅強意志: 永不動搖,永不屈服,雖舍死報國也在所不惜,不達目的決不罷休。詩歌的第一、第三部分,也相應地隱喻兩種人。第一部分的發問者,在強大的敵人面前灰心喪氣,無所作為,對于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堅持民族氣節、堅持斗爭的志士不理解,從個人的利害得失出發提出勸告:“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有人的認為: 發問人是屈從變節分子,用“萬事有不平”為自己辯護,同時也企圖以此來瓦解對方的斗志。這是不對的。“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正確地概括了精衛的不屈的意志和高昂的斗志,態度是令人欽佩和敬仰的。對這類人,需要進行民族氣節的教育,精衛的回答也就是作者對這類人的教育。至于第三段的燕鵲,則用來比喻蠅營狗茍、投降清朝、求官謀位的士大夫,詩人對他們加以嘲諷,表示了極大的蔑視。
上一篇:嵇康文《管蔡論》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小說·曹雪芹小說《紅樓夢》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