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愛無塵地,江心島上居。
接船求化慣,登陸赴齋疏。
載土春栽樹,拋生日飫魚。
入云蕭帝寺,畢竟欲何如。
“江島”,江中之島,并非地名,島名叫做“戰鳥”。戰鳥圻在安徽南陵縣境,與杜荀鶴的家鄉同屬皖南。該圻孤懸江心,原名孤圻。晉大將軍桓溫曾率軍駐泊此島,夜半宿鳥驚動戰栗,后因易名為“戰鳥”。島上有寺廟,其特異之處就是孤在江中。山島少土,生活多有困難; 四面皆水,出入必用船只。本詩抓住這些特點著筆,選擇細節表現僧居的環境與僧人的生活,非常真切,首尾通過聯想表現禪師的高標出塵和自己的敬羨之意,有趣有味。
“師愛無塵地,江心島上居。”居住“江心島上”,本是平常事,作者卻借僧人對超塵脫俗的追求和對清靜潔凈的愛好,寫出禪師之所以選擇在“江心島上居”,是因為“愛”那片孤在江中的“無塵”之“地”。拈連非常巧妙有趣,又展示了禪師修養的非凡和胸襟的灑脫。
中間兩個對仗,寫以江島為依托的寺僧生活的特點。“接船求化慣,登陸赴齋疏。”他們較少 ( “疏”,稀疏) 從島上出發登陸去乞食化齋,而慣于被動地接候香客來島上 (非名山名剎,來的人一定不會多),向偶來的、不多的施主“化緣”——求一些錢糧。由此可見僧人的無欲寡求、清簡淡泊。五言詩以 “四——一”、“四——一” 構成主謂句式,頗有特色,一個 “慣” 字、一個“疏”字,放在落腳處,誦讀起來音必然加重,有助于提醒人注意領會句中的內涵。“載土春栽樹,拋生日飫魚。” 石島少土,每年春天用船運載泥土來栽種樹木,僧人居水間,不但不捕魚,還會每天以食品喂魚。“飫 (yu)”,賜食的意思,有的版本也印作“喂”字。“拋生”,作“放生”解或作丟些生菜嫩草 (給魚吃)解都可以。這兩句寫僧人的好生之德、慈愛之懷、仁愛之心和勤勞之行。直寫事實,贊美之情溢于言外。誦讀時的重音必然落在“春”字和 “日”字上,句式的變化,帶來參差歷落的音律美。
“入云蕭帝寺,畢竟欲何如?”“蕭帝”,指梁武帝蕭衍,酷嗜佛典,即位前曾居靜林寺,稱帝后曾三次舍身同泰寺,又在金陵及江南各地廣建佛寺。此處的“蕭帝寺”不是單指,而是泛指一些高聳入云的名大寺廟。比起那些有高閣大殿的大禪林,江島上的僧居是矮小而簡陋的。小廟僧人同樣有廣德高行,有超塵出俗的精神境界。小廟同樣有自己的存在價值,大廟名廟又能比它高幾許,或將它如之何呢! 廟不在大,有道則雄則偉,這也許是詩人心中的禮贊。
上一篇:禪詩《題梵天寺》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題潤州金山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