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來松檜喜無恙,坐久復聞南澗鐘。
隱隱修廊人語絕,四山滴瀝雪鳴風。
這是一首紀游詩。詩人舊地重游,所以四周景物都很熟悉,因而也倍感親切。在寫法上,將時間的推移、空間的變換與內心意緒的變化順理成章地融合在一起,顯得特別精巧。
詩分兩層。前兩句寫入山路上之所見與所聞:“向來松檜喜無恙,坐久復聞南澗鐘。”“向來”即舊時,“檜”即檜柏,“無恙”指沒有受到損傷。詩人進得山來,看到山路兩旁舊時的松柏依然如昨,不由十分高興。大概是因為久別重逢而倍覺親切吧,詩人竟坐下來不肯走了,他或許是在盡情觀賞,或許是想和它們暢敘衷曲? 當南澗中舊時禪院里又一次撞響那悠悠鐘聲,詩人才突然醒悟: 自己在這里盤垣得太久了。“南澗”,山南側的澗谷。《詩經·國風·采萃》: “于以采萃,南澗之濱。”這里指山中禪院的處所。循著這縹緲的鐘聲,詩人尋得了舊時的禪院,后兩句便寫步入禪院后所見的景物與感受: “隱隱修廊人語絕,四山滴瀝雪鳴風。”“隱隱”,隱約不分明。張旭《桃花溪》: “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滴瀝”:稀疏的水滴聲,此處借指風雪聲。在山寺的長廊上,游人稀少,人們的說話聲依稀隱約,似有若無,最終歸于一片靜謐之中。正由于靜到極點,詩人才對山寺四周崇山峻嶺中那攪天風雪、水瘦山寒的環境氣氛,有著特別強烈的感受,以至連山中冰雪落地的聲音也能清晰地分辨出來。他頓覺置身于一個寥廓空寂的禪悅之境里。首句的一個“喜”字,透露出詩人步入禪院、重悟禪趣的怡悅之情。
這首詩用字也極精確。因為是重游,而且是寫進山乃至入寺之所歷,景物就有今昔與前后的特點,但在詩人的感覺中,有的景物并無太大變化,于是只用 “向來”、“復聞”數字,便前勾后聯,用一副筆墨將其特征盡數寫出,顯得特別經濟。在結構上這首詩也頗精巧,那漫天風雪,詩人在入山路上其實就已領略了,但為了突現舊地重游的喜悅,詩人在頭兩句中有意不說出,直到全詩末尾才點明,這就將景物的描寫和心緒的變化有機地結合了在一起,既自然而又精煉。
上一篇:禪詩《答有需禪師》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絕句》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