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棹望云際,寥寥出峽情。
心如無一事,愁不在三聲。
帶露諸峰迥,懸空片月明。
何人同此聽,徹曉得詩成。
一般人乘船出長江三峽,往往情緒萬千:或驚奇于山之高峻,或有感于水之險急,聽到兩岸屬引凄異、哀轉久絕的猿聲,更會潸然墮淚。那流傳千古的三峽漁歌:“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就記載了旅人過三峽時難免悲從中來的事實。
然而,紛繁的世情,正是禪人所要克服的。他們認為,只有摒除了這些情感,人才能識取清凈“自性”,而獲得了“自性”并經常保養,人就不僅能心無所染,而且能面對坎坷世途化險為夷。這就是所謂“不染萬境而常自在”(《壇經》),常如“無事人”(《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
這首詩表達的便是詩人在巴陵聞猿時的平靜心情。“倚棹”,斜靠在船漿或船舵的把手上;“寥寥”,空虛的情狀,左思《詠史詩》之四:“寥寥空宇內,所講在玄虛。”“心如無一事”,即心中無憂無慮;“愁不在三聲”,即三聲猿啼也喚不起愁緒。這開頭四句通過對詩人姿態、心境的描寫,刻畫了詩人意度閑適、心境空闊、毫無牽掛的形象。禪宗同時又認為,人的心靈愈是清凈空虛,外間事物尤其是自然山水就愈能把它們那美麗的真原面貌呈現在人的眼前,如果這個禪人是詩人,他還可能寫出美麗的詩篇。唐代著名詩僧皎然就說過:“須知不動念,照出萬重源。”(《禪詩》)“如何萬象自心出,而心淡然無所營。”(《奉應顏尚書真卿觀玄真子置酒張樂舞破陣畫洞庭三山歌》)因此,詩的七、八句就順著禪家的“心靈邏輯”,描述了心境虛靜時所見的巴峽景色:遠遠地只看見重巒疊嶂籠罩在霧蒙蒙的云海里,仿佛被露珠沾濕;而高掛在青空的一片月光,又分外明亮……結尾兩句既描述了詩人徹夜吟詩的情狀,又含蓄地表達了詩人的喜悅和自豪,言外之意是:有什么人能與我同聽哀猿而心靈平靜地寫出這樣的清詞麗句呢?
不懂得禪學,我們也許會把這首詩平平看過;如果略窺禪宗奧秘,就會覺察出這首詩不因襲前人、超凡脫俗的意義。讀禪人之詩,心中要揣著一個“禪”字方好。
上一篇:禪詩《山居(其二)》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幽居即事》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