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蟬嗚咽暮鶯愁,言語殷勤十指頭。
罷閱梵書聊一弄,散隨金磬泥清秋。
薛濤是一位有較高藝術素養的女詩人。本詩以女子感觸事物的細致敏銳,寫聽樂的感受,不僅寫了僧人吹蘆管的美麗樂聲,而且烘托出了一種禪境。
詩寫一位僧人在黃昏時吹奏蘆管。“蘆管”,一種樂器,截蘆為之,形如觱篥。詩人并沒有具體詳盡地描繪樂聲,而是在抒寫一種氛圍、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正是寧靜淡泊、物我兩忘的禪境,也是文人們內心所向往的境界。詩的首句“晚蟬嗚咽暮鶯愁”,以比喻的手法形容蘆管的樂聲十分哀怨凄楚,由于僧人吹奏得十分高妙,也就分不清到底是晚蟬嗚咽 (悲泣之聲)、暮鶯啼愁,還是蘆管之聲了。次句“言語殷勤十指頭”,點明僧人的音樂語言如此動人,完全是十根指頭的演奏之功。“殷勤”,細膩親切、真實感人之意。于是最后兩句便全力在抒寫一種氣氛了:“罷閱梵書聊一弄,散隨金磬泥清秋”,僧人在研修佛經之余,吹蘆管為樂,然而這美妙動人的樂聲又與寺中莊嚴悠揚的金磬聲融為一體,共同裝點清涼的秋天。“梵書”即佛經,梵語是印度語,由于佛經由印度傳入中國,原文亦以梵文寫成,故佛經又稱“梵書”。“金磬”,佛寺中用于奏樂或集合僧眾的樂器。“泥”,裝點之意。
禪宗講究萬物由心,自證本心。這首寫音樂的詩也寫出了這一境界。詩人將僧人所奏蘆管之聲,與暮秋的景物、寺中的磬聲、聽眾的心情全部融為一體,詩雖只有四句,卻勾畫出了那種空明澄靜的佛禪境界,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同時全詩表現出一種幽深清遠的藝術氛圍,這種氛圍既是禪宗的林下風致,也是中國古代文人們追求的一種心靈的自我解脫之境。從這四句短詩中可見蘆管之聲與詩人心境融合無間,雙方可以說在進行無形的交流。詩人在這清幽淡泊的蘆管聲中,仿佛領悟到人生的真諦,于是詩人的靈魂也與樂聲一起,融進了這靜謐的深秋,分不清 “物” 與 “人” 了,也就是禪僧們常說的將“內”、“外”打成一片了。同時,這四句詩本身也表現出一種淡遠幽清的風格,有不盡的余意和韻味,這些,恐怕就是人們所說的薛濤詩中的林下風致吧。
上一篇:同王錥起居程浩郎中韓翃舍人題安國寺用上人院
下一篇:禪詩《詠石僧》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