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庭清妙即禪關,枉費黃金去買山。
只要心光如滿月,在家還比出家閑。
這是一首以淺近的文字、輕靈的筆調敘說以在家身分修習禪法法門機要的七言絕句。
“禪關”,為佛家語,“禪”,指習禪的處所,禪室;“關”,指門關。故 “禪關”指封閉門戶的禪室,喻閉門修禪,不接外物。“心光”,是指以佛陀慈悲攝受之心所照觸色名的心光。佛家常以出家與在家對舉,以為在家人易由貪、瞋、愛、欲而造孽,墜于惡道,生出無盡的惡、垢、罪、苦、憂等,是煩惱困厄之所在;因而出家學道,就應當遠離塵世,擇居山林僻靜清幽之地,修習佛法,只有這樣才能積善積德,得到福、樂、喜、無凈、質直、寂滅、解脫……。“黃金去買山”,典出支道林買山修行事。《世說新語》下卷載:“支道林因人就深公買印山。深公答曰: ‘未聞巢、由買山而隱。’”離世隱居,剃除須發受具足戒,身著衲衣,只是入道之方便,只是形式上的出家,而不是出家的根本目的。正信的出家者不僅要精進戒、定、慧三學,求得自身的解脫,還要發心濟眾生之困厄,除眾生之惑障,斷眾生之邪見,度眾生之苦輪。倘若身雖出家而心戀故里,即使天天誦佛經、宣佛號,也只能像酒肉穿腸而過,心中卻留不下任何佛祖蹤跡,遠不如那些身在家而心儀佛法的人,故佛有“若出家者或有不修善根,則不如在家;若在家者能修善根,則勝出家” (《叔伽經》) 之訓誡。更何況還有一位以在家身份修得菩薩果位的維摩詰居士作榜樣呢?難怪自六朝以來會有那么多聲名赫赫的人物如謝靈運、王維、蘇東坡、王陽明等要以在家身份耽悅禪味、心儀佛法,從而造成出世與入世并重、儒學與佛學合流的局面,出現了文士禪僧化,禪僧文士化的趨向。所以張問陶這位不出家門而修習禪法的文士要宣示在家修佛的關門和機要。
“門庭清妙即禪關,枉費黃金去買山。只要心光如滿月,在家還比出家閑。”只要門庭院落清潔凈美、心靜思定,那便是修習禪法的關門,何須化那千金去擇什么幽僻的山林,起什么寺院叢林呢? 只要你心中充滿佛陀慈悲之心所照的光明,就能領悟到佛祖自救救人的道理,何必要去出家做什么比丘呢?在家修行不也一樣可以入禪關、習禪定、得解脫、修福善根嗎?這首詩與前一首是姐妹篇,所宣示的內容、意旨亦脈脈相通,“只要心光如滿月”,雖“八萬四千”門路有別,即使是擁有妻妾子孫,萬貫家財的在家之人也能以方寸心田求得西方正果,既能擁有在家人錦衣玉食、官位爵祿的實惠,又能得出家人解脫困厄煩惱的精神享受,豈不比出家人更清閑、更悠然自在嗎?不過對當時相當多的士大夫來說,喜談禪理,只不過是與談書畫、賞古玩之類一樣,聊以自娛而已,而不能真正“窺其奧窔”。
全詩輕靈閑適,充溢著在家而修得禪趣法味、身心恬淡的喜悅。幽遠的佛旨、嚴肅的論題,娓娓道來,猶如萬斛泉源,汨汨舒舒,輕安靈動,而又意旨淺顯,明白易懂,真所謂“句句出人意外,語語入人意中”,談禪說理,能深而淺,幽而顯,也是難能可貴的了。
上一篇:禪詩《神靜師院》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秋夕寄懷契上人》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