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苔幽巷遍,新林露氣微。
經聲在深竹,高齋獨掩扉。
息樹愛嵐嶺,聽禽悅朝暉。
方耽靜中趣,自與塵事違。
這是一首意境幽雅、禪趣深永的詩歌。“神靜”,禪師的法號。詩歌前四句由遠而近,描述禪院幽靜清新之景,后四句由內而外,表現詩人雅淡閑逸之情。
“青苔幽巷遍,新林露氣微。”首二句描寫院外幽況。清晨,詩人踏著一條布滿青苔的僻靜的幽巷,沿巷曲轉,見到一片新綠的園林,園中綠樹陰翳,晨霧裊繞,這就是神靜師禪院。此句為“幽巷遍青苔”之倒裝,“遍青苔”,見人跡罕至。“新林”,見林木繁茂。“露氣”,進一層表現園林的朦朧清幽。這兩句從幽巷回曲寫到園中新林,給人一種曲徑通幽之感。
“經聲在深竹,高齋獨掩扉。”描寫院內清景。詩人輕輕步入禪院,但見眼前一片叢竹,清幽陰深,陣陣誦經聲從幽深的竹林中傳來,給這寧靜的禪院增添了無限情趣。詩人順著經聲,走進竹林,看見一處房舍,齋門關掩,不見人行,誦經聲就從那處房舍中飄出。這兩句寫禪師清晨誦經,未見其人,先聞其聲,借清晨的幽寂反襯禪師志行高妙,使幽淡之中飽含情趣,寂靜之中充滿了生機。
“息樹愛嵐嶺,聽禽悅朝暉。”進入院中,詩人并不急于去打擾禪師,而是獨自陶醉在這怡人的晨光中,伴著禪師的誦經聲,體味超乎世外的禪趣。清晨,禪院的景色十分優美,遠處的山峰披著朝霞,嵐氣氤氳; 院中的鳥兒自由飛翔,鳴囀林間。詩人倚樹歇息,聽著鳴禽,望著山嵐,心中充滿了愉悅。在這兩句中,詩人采用互文見義的手法,巧妙地將望山與聽禽的視聽效果與心理感受交叉起來,使一種簡單的自然景觀充滿了禪趣。本來,鳴禽應是樹下所聞,朝暉應是望中所見,可詩人歇于樹下,望山時耳邊有禽鳴,聽鳥時目中有山嵐,從而給人一種似聽未聽、似望非望的感覺,這種感覺正是禪宗 “一切處無心” (《頓悟入道要門論》)禪理的形象體現。“愛”字、“悅”字,也有意打破主體與客體界限,將自我與自然融為一體,突出他內心的感悟,流露了他倦于塵事、追求超脫的情緒。
“方耽靜中趣,自與塵事違。”末二句明確表達自己向往佛界、超脫凡俗的意愿。“方”,且也。“耽”,樂也。“靜中趣”,即指禪院中幽寂深厚的禪趣。這兩句概括全篇,點明題旨,使 “青苔”、“深竹”、“嵐嶺”、“朝暉”諸景皆有著落,同時又使“我”的形象活躍起來,仿佛使人看到詩人步青苔、尋經聲、望遠山、聽鳴禽時閑雅灑脫的神態,語言平淡而志趣高遠。
上一篇:禪詩《瞑目》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禪悅(其二)》原文|賞析